1920年前設立打猫區,隸屬嘉義廳打猫支廳,管轄打猫南堡內之 打猫街、東勢湖庄、菁埔庄、蕃仔庄、雙援庄、竹仔腳庄、好收庄、 崙仔頂庄、頂藔庄、新庄仔庄、田中央庄、江厝庄、牛斗山庄、 鴨母坔庄、牛稠溪庄。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日本官方認為「打猫」地名不雅, 在日語中「猫」被視為是「貓」的異體字,所以「打猫」兩字的發音 被發為「打貓」的「Da-byō」, 之後改以日文漢字近音詞「民雄( […]
中和 四十張地區古墓踏查
外員山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積穗里、嘉新里交界地帶, 東北側闢為「員山公園」,西南側則為中和區第六公墓所在地。 (昔為板橋第四公墓) 外員山屬於番界山脈西支突入台北盆地, 在礫石台地上起一小峰圓銳,故曰外員山, 高僅55公尺(或39.2公尺)。 ( 顯考 閏福潘公墓) 員山區在國防管理學院遷離前因交通阻隔被分成內、外員山, 以外員山(山名)、四十張山與兩山之間的國防管理學院為分隔線, 以東(如積穗國小) […]
中和 瓦窑 修職郎 洪萬鐘墓
此墓位於中和第五公墓,為鄰近馬路的第一排。 四十張是中和區的一個傳統地域,位於該區中部偏西。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 其範圍大致包括嘉新里、民安里西南角除外部分、 嘉穗里西北角除外部分、明穗里東南角、嘉慶里、安穗里西部、 文元里東北角除外部分、信和里西南角、仁和里西部。 日治大正九年(1920),該庄改制為「四十張」大字, 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 戰後中和庄改制為中和鄉,隸屬於臺北縣, 四十張與員 […]
中和 例贈安人 林門周太安人墓
此墓位於中和第五公墓, 大致位置在中和高中對面的小山丘, 林母周昌娘與現在的板橋林家並非直系親屬, 但吉上確實為林家墓園的堂號。 經查,林母周昌娘是板橋林家四子(思記)林國英 的兒子林維業之妻。 清乾隆43年(1778),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 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設帳授徒,從事教職。 並於乾隆50年(1785)時返回福建龍溪。 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至臺灣的先祖。 次子林平 […]
佳里 北頭洋 飛番 程天與墓
台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山麓旁有座百年飛番古墓, 據傳光復前其後裔前往「掃墓」後回家就有人因病往生, 坊間「一冬背墓、一冬少人」就在南部傳開。 走在將軍區往佳里區北頭洋山麓南側位置,路旁豎立一塊 不是很顯眼、台南縣政府置的「飛番古墓沿革誌」,內容大概 寫著1776年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跑步特快,曾進京在乾隆皇帝前 和駿馬相較,還讓駿馬先跑一段距離,程後面追趕還是贏, 乾隆大喜之餘,賜他可以面君三次,飛 […]
台北 街路隨拍 (16)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 […]
台北 街路隨拍 (15)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 […]
台北 街路隨拍 (14)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兩 […]
(再訪) 佳里 同安寮 劉家古厝
古代的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西南靠臺江內海, 北臨古曾文溪(今將軍溪),當時的蕭壠市街與佳里興 尚隔溪分處南北。 十九世紀中葉古曾文溪改道、臺江陸浮後, 佳里區才位於內陸至今。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 日本當局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 設佳里庄屬臺南州北門郡。 佳里庄轄佳里興、溪州、子良廟、新宅、番子寮、蕭壠、 下營、塭子內等8個大字。 1933年佳里庄改為「佳里街」。 194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