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是臺南市新市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區中部略偏北並延伸至北部中央地帶。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三舍里不含北半部西側及 北半部東南側、大營里西南端、港墘里西北端、 新市里北部、新和里北端。 日治初期,三舍地區為一(舊制)街庄,稱為「三舍庄」, 隸屬於新化里西堡。該庄北與灣裡街為鄰,東與大營庄為鄰, 南邊為港仔墘庄、新市街、新店庄,西邊為橋頭庄、道爺庄。 大正九年(1920),廢 […]
林邊老屋顏之 吉慶醫院
林邊鄉舊稱「林仔邊」,係由於早期漢人移居當地時, 見當地樹木繁茂,而在此大片綠色叢林旁建立聚落,故名。 1920年日本人設街庄時, 將「林仔邊」簡化為「林邊」。 林邊鄉早期是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放索社的活動範圍, 約在清乾隆年間形成聚落。1920年實施地方改制,易名為「林邊」, 於此地設置「林邊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管轄。 鄭吉慶是林邊鄭家安記第六代,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回國後, 約於1937年在此設立 […]
林邊 姚家古厝 (02)
姚家祖籍江蘇吳興,明末清初時就已經移居至福建地區, 以林邊地區奉祀三山國王的信仰來說,姚家先人可能是隨著 潮汕地區的移民潮拓墾進入林邊。 姚家是清領時期自潮汕地區移民進入林仔邊拓墾的家族之一, 在林邊國小操場後側曾經擁有屬於姚家的傳統建築群, 最大規模的祖厝是面寬達七開間的大厝, 如今僅存較完整的古厝則為五開間, 姚家其他古厝的相關資料照片, 大都在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 引起之水災遭到水損佚失, […]
林邊 姚家古厝 (01) (下)
林邊「姚家古厝」位於中林村林邊國小後方的忠孝路, 屬於單進多護龍三合院格局, 正廳五開間面寬與左右護龍均做出挑簷廊, 台度下洗石子崁貼彩磁面磚, 窗楣上施作泥塑與貼飾磚, 左右護龍裝飾色樣豐富,均衡對稱。 而正廳簷廊斗拱上鳳凰托木雕工精美,栩栩如生, 是林邊鄉眾多古厝群中,難得保持完整木雕、彩繪工藝 與居家機能的傳統民居。 姚家祖籍江蘇吳興,明末清初時就已經移居至福建地區, 以林邊地區奉祀三山國王 […]
林邊 姚家古厝 (01) (上)
姚家古厝落成於日治時期昭和3年(1928)。 姚家是清領時期自潮汕地區移民進入林仔邊 拓墾的家族之一, 在林邊國小操場後側曾經擁有屬於姚家的傳統建築群, 最大規模的祖厝是面寬達七開間的大厝, 如今僅存較完整的姚家古厝則為五開間。 姚家祖籍江蘇吳興,明末清初時就已經移居至福建地區, 以林邊地區奉祀三山國王的信仰來說,姚家先人可能是隨著潮汕 地區的移民潮拓墾進入林邊。 姚家古厝屬傳統閩式三合院, 左側 […]
枋山 楓港地區傳統民居
枋山鄉在早期為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加祿堂社的故地。 此地約在1860年左右才有漢人進入開墾,因為此地有座小山 經常發生山崩而命名為「崩崁頭」, 後來覺得不雅也不吉利, 便採用閩南語諧音「枋山」替代。 1875年,清廷欽差大臣沈葆楨於原屬蕃界的恆春半島 設置「恆春縣」,現今的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等地 都成了漢人開墾地, 為了將上述三地與西部的漢人大本營連接起來, 因此在枋寮到車城的海岸間劃設一條狹長走 […]
枋山 楓港 董氏洋樓(泉德興)
楓港是屏東縣枋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舊名「風港」,位於該鄉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楓港村、善餘村。 其為南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南迴公路由此為起點, 同時也是省道台1線、台9線的終點,以及台26線的起點所在, 傳統上是臺灣西部通往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三十年(1765) 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 1628年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 […]
(再訪) 東港 石詢祥及其家族墓園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 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 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隨著東港的繁榮,清政府在東港溪上游處設立了稅關及巡檢司, 船隻在東港交易後,大多是逆著水勢往上 […]
(再訪) 東港 蔡肇基及郭太孺人墓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明末清初時,福建泉州、漳州的民眾陸續移入,港口因位於定居地東邊,故稱之為「東港」。清康熙58年(1719),東港歸轄於鳳山縣港西里,後來因為屢次遭到東港溪山洪和海浪侵襲,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