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區的名稱來自過去臺江內海港口之一的「西港仔港」 與港口周邊的市街「西港仔街」,後人將「西港仔」簡化成「西港」。 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 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 或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 道光三年(1823年)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 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戰後,民國35年(1946) […]
安南 本淵寮 朝興宮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年)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 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 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 […]
安南 安順寮地區傳統民居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全臺行政區域劃分為臺北、新竹、 臺中、臺南、高雄五州及花蓮港、臺東兩廳; 此地原外武定裡之和順寮、安順寮、溪心寮、海尾寮、媽祖宮 及西港仔堡之公親寮、學甲寮合併為新豐郡安順莊, 原西港仔堡之土城仔則併入北門郡七股莊。 昭和13年(1938),土城仔劃入安順莊,合成八大部落。 昭和20年(1945)戰後,國民政府進駐臺灣,臺南州回復臺南縣, 新豐郡安順莊改為新豐區安順鄉 […]
安南 和順寮 陳家古厝
台江內海,古稱(海翁窟),是進入台灣重要之地,由北汕尾島 與隙仔島形成的隘口,稱之為鹿耳門,為進入台江內海的咽喉要地, 當時的航運頻繁,而有鹿耳連帆之稱。 可見當時情形,後因商而繁華,才會有(三郊)之興起, 然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一埸大風雨,台江內海於一夕陸浮, 形成一大片的海埔新生地(菅仔埔),吸引了附近的民眾進入開墾, 官方則於道光七年(1827),由台灣兵備道(孔昭虔)核發墾照, 菅 […]
安南 十二佃 高家古厝 (02)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和順寮、總頭寮、新寮、布袋嘴寮 […]
安南 十二佃 高家古厝 (01)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 […]
安南 新寮仔 鄭家古厝 (02)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有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圍墾、 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 […]
安南 新寮仔 鄭家古厝 (01)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有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據地 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台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 […]
安南 海尾寮 吳家古厝
1829年,清朝官員姚瑩記載這場風雨之變: 「上年七月風雨,海沙驟長。當時但覺得軍工廠一帶沙淤, 廠中戰艦不能出入;乃十月以後,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之 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里, 瀰漫浩瀚之區,乎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 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 最早應在嘉慶末、道光初,最晚在道光二十年(1840), 此時,台江菅仔埔整體拓墾區已大致成形。 到了同治五年(1 […]
安南 什三佃 唐家古厝
這一帶原屬台江內海,以前的鹽水溪(新港溪)便是流入其中, 道光三年(1823)原本流經漚汪溪出海的曾文溪改道流入台江內海, 挾帶的大量泥沙造成台江陸浮,形成大片海埔新生地,先民來此 移墾並建草寮為屋,因此形成的聚落便以寮為名, 總共16處村子,合稱台江十六寮。 最晚在道光二十年(1840),此時,台江菅仔埔整體拓墾區已大致成形。 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拓墾先民圈田築塭、胼手胝足,奮力打拼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