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玩水
銅鑼 九湖村 銅鑼茶廠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 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為匪首,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 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被焚掠一空,最後殘餘廬舍三棟,故有「三座屋」之稱。 乾隆十二年廣東鎮平人,吳士貴、吳榮芳,繼藍之貴之後,廣招移民,跟循其墾闢舊跡, 由芎蕉灣(今 […]
頭屋 明德水庫 薰衣草森林
以老田寮溪為界,溪北舊名老田寮,溪南舊名仁隆, 民國67年時撤村併入明德村。 光緒十九年苗栗縣志中已有老田寮庄的記載;地名由來有二說: 一說指老田寮為該區最早開發處,因在田邊築有工寮,故曰老田寮; 另一說則指本區昔日植有荖滕,為家具原料,農人在此築寮居住,而得名。 仁隆原位於老田寮溪南側滑走坡,據傳初作興隆庄,後改為仁隆,寓意吉祥; 仁隆區的開發根據永春宮牆壁上記載,肇始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 […]
後龍 半天寮 好望角
「好望角」位於白沙屯北端的小山丘,山雖不高,由於前方就是台灣海峽,沒有任何障礙物, 海天一色,成了登高望遠的最好地方,或許,好望角的名字就是這麼得來的。 好望角座落在後龍溪與西湖溪以南海平面上的一塊綿延數公里美麗的台地上, 台地地勢平坦寬廣,視野遼闊,故名曰半天寮。 立於山上,東北可見西濱快速公路,彎延連綿,穿山而過, 北望後龍溪出海口與西湖溪出海口相靠,海灣長橋互相貫穿,西望台灣海峽,碧海晴天。 […]
關西 茅子埔 平野芒花之美
關西地區的開發,始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竹塹社人衛阿貴入新埔東邊的老焿寮、大旱坑、 石岡仔、下南片、茅子埔、坪林等地。乾隆五十八年(1793) ,泉州人陳智仁主持「連際盛」墾號, 開墾上南片庄一帶土地,並因當地風景綺麗,命名為「美里庄」。 衛壽宗承其墾業,道光二十九年(1849) 與戴南仁、黃露柏、陳福成等另設「新合和」墾號開拓墾業。 同時因當地地勢三面重山阻隔,一面開口向西,形狀正似鹹菜 […]
新埔 照門休閒農業區
照門休閒農業區 位於新埔鎮東北郊, 包含九芎湖與箭竹窩兩個區域, 面積約 300 公頃 , 為五座丘陵地所組成的溪谷地域,原是平埔道卡斯族狩獵地,後由漢人拓墾而居, 居民世代務農,以柑橘、水梨等為大宗作物, 是個民風純樸的山間傳統客家聚落………. 民國 80 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新竹縣政府以及新埔鎮公所,結合農村發展計畫的推動, 加上在地居民的客 […]
新埔 九芎湖 落羽松森林
九芎湖因當地多九芎樹而得名,雖然沒有廣大的湖泊,但有需多埤塘小池供當地農田灌溉, 而「湖」指的正是是山谷地形,故名為「九芎湖」。 位於新埔鎮照門里的的九芎湖休閒農業區,原是默默無名而恬靜自處的山間聚落,後來因農委會推行「富麗農村」 計畫後,而轉型為以多個農場組成的新社區型態,因秀麗的農村風情而遠近馳名。 園區內溪谷密布、山巒疊秀,青山綠水的環境還有三條休閒步道銜接環繞, 分別是九福步道、觀南步道、 […]
新埔 五分埔 大波斯菊花田
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的記載是在雍正年間,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嘉慶州鎮平縣、 潮州饒平等地移民陸續入墾竹塹東北之吧哩國地帶。 由於當年清政府對於渡臺開墾並未有統一的政策,加上新埔地區原本即為平埔族竹塹社人之居地, 因而可推測早期漢人在新埔並未有大規模的開墾,只有為數不多的零星移入。 乾隆12年(1747)竹塹社人因水患之故,在土目衛阿貴和錢子白率領之下整族遷移,入墾新埔地區。 乾隆31年(176 […]
新豐 後湖村 紫色田野之美
新豐鄉位於新竹縣西北,西臨臺灣海峽,境內多丘陵,有幾道短小溪流,合為紅毛港溪, 流經該地區中部而入海,形成港口,稱為「紅毛港」。 此港,在早期為對外交通、及移民入墾的入口,在清代為本省北部重要港口之一。 新豐地區的土壤,俱屬酸性瘦瘠的黃土層,沿海岸一帶,則風強沙飛,誠非良好的農墾地區。 然而入墾的客家人,並未因此放棄開墾,因為原鄉的生活環境,跟這裏大同小異。 跟隨著漢移民的拓墾腳步,至雍正末年,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