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貂角 四角窟 海蝕平台
東北角豐富的地景資源處處驚奇,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 可以說是臺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沉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 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 也紀錄在鼻頭角沉積的地層上。 東北角海岸地形以三貂角為界,以北是沉降海岸地形,山脈與海岸線幾成垂直相交, 軟硬岩層的分佈幾乎與海岸垂直;在東北季風侵襲與海蝕作用影響下, 形成多海岬、海灣及海崖的 […]
東北角豐富的地景資源處處驚奇,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 可以說是臺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沉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 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 也紀錄在鼻頭角沉積的地層上。 東北角海岸地形以三貂角為界,以北是沉降海岸地形,山脈與海岸線幾成垂直相交, 軟硬岩層的分佈幾乎與海岸垂直;在東北季風侵襲與海蝕作用影響下, 形成多海岬、海灣及海崖的 […]
《台灣省通志》記載,原住民平埔族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 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 淡即淡水廳,以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今宜蘭縣), 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就叫做「淡蘭古道」。 由於必須經過三貂嶺與草嶺兩座大山, 因此,淡蘭古道又可分為「三貂古道」與「草嶺古道」。 又有一說淡蘭古道是由嘉慶12年(1807), 台灣知府楊廷理所 […]
草嶺古道是先民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廳之間的淡蘭古道中之一段, 為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山區路徑,全長8.5公里, 經過新北市及宜蘭縣兩縣市分界山的「草嶺」,故稱之為「草嶺古道」。 淡蘭古道的開闢大約是在1790年後, 當時由白蘭氏開闢暖暖經十分、楓仔瀨、頂雙溪出宜蘭的山路; 1807年,臺灣知府楊廷理開闢了自四腳亭經蛇仔形至頂雙溪,越草嶺以出宜蘭的山路。 在182 […]
外澳金斗公廟,位於頭城鎮外澳里、台2線旁的有應廟, 當地的黑鯛磯釣場即以此廟為名。 外澳金斗公廟位處昔日為往來台北宜蘭的古道旁,約建於1870年代。 據管理員表示,早先是人們將外澳海邊七具海難罹者收置於金斗甕,後因香火盛而建廟。 相傳此廟對從事捕魚、畜養以及風月工作者所許的願特別靈驗,人們會拿該廟令旗回去祈福。 據說總兵劉明燈曾在此下轎祭拜。 光緒六年(1880年),傅德柯贈有「有求必應」 […]
櫻花陵園位於大礁溪山上,是目前宜蘭賞日景賞夜景最美的地方之一, 從礁溪市區上來大概需30-40分鐘,汽機車都可以上來。 櫻花陵園在渭水之丘還沒蓋好之前,最有名的是櫻花橋, 櫻花橋是由宜蘭知名建築設計師黃聲遠設計的,整座橋都是清水模, 特色是橋的下方還可以行走,是個拍照打卡的好所在……… 櫻花陵園為2013年礁溪溫泉盃馬拉松賽的終點站,過去更曾為露營季的露營區, […]
蜊埤湖和員山福園、員山公墓比鄰而居,正因為此一特點,讓蜊埤湖充滿了濃郁、 神祕的殯葬民俗色彩,由於它的所在位置特別,以往只有送葬隊伍往來,顯少有遊客出入, 自從宜蘭縣政府在此設立員山福園之後,在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悉心維護和用心經營下, 不但首創全國殯葬一元化,園區的自然美景(包括蜊埤湖)和生態,更打破一般人對墓園的陰森感覺, 成為宜蘭最美麗的墓園……… 據說 […]
蘭陽溪將宜蘭平原劃分為二,蘭陽溪以北俗稱「溪北」,以南為「溪南」, 壯圍鄉便是位於溪北,臨近宜蘭市區。 壯圍鄉位於蘭陽平原東部,東臨太平洋,又居蘭陽溪下游及出海處, 地勢平坦,且土壤屬沙質土壤,排水良好加上日照充足。 早期居民產業以農、漁業為主, 出海捕魚、牽罟是舊時沿海地區賴以為生的活動……… 壯圍鄉舊名「民壯圍」、「民壯圍堡」,嘉慶七年(1802 […]
大二結地區原為蘭陽溪溪埔地,清乾隆年間已有漢人入墾,並漸漸形成聚落, 並設有渡口,為溝通蘭陽平原南、北的交通要道,本區原為稻田墾作,大正5年(1916)台南製糖株式會社 兼併宜蘭製糖會社,將原民壯圍堡七張庄的糖廠遷至二結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在此不斷擴建, 不僅從事紅糖製造,也製造砂糖,同時設立肥料工廠,供應蔗農甘蔗用肥, 大正7年(1918)12月甚至於糖廠南方興建紙廠,利用蔗渣造紙,可謂物盡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