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六二) 美濃 (永安)老街
乾隆元年(1736) ,屏東里港武洛庄的林豐山、林桂山兄弟率領十六姓人,來美濃平原開墾,沿美濃溪北畔,共建造了廿四座夥房。引中圳埤(中正湖)的水來灌溉,使墾拓地延伸至月光山山腳。聚落的周圍種植兩道莿竹林以防禦,南邊沿美濃溪畔兩側種植,中為水道可供運輸。 美濃舊稱「瀰濃」,據說是因為當地常有水氣瀰漫,朦朧的景致讓旅人眼底一片空靈之美而得名。 瀰濃庄建庄之初共有東西南北四處柵門,用來抵禦異族入侵,老街 […]
乾隆元年(1736) ,屏東里港武洛庄的林豐山、林桂山兄弟率領十六姓人,來美濃平原開墾,沿美濃溪北畔,共建造了廿四座夥房。引中圳埤(中正湖)的水來灌溉,使墾拓地延伸至月光山山腳。聚落的周圍種植兩道莿竹林以防禦,南邊沿美濃溪畔兩側種植,中為水道可供運輸。 美濃舊稱「瀰濃」,據說是因為當地常有水氣瀰漫,朦朧的景致讓旅人眼底一片空靈之美而得名。 瀰濃庄建庄之初共有東西南北四處柵門,用來抵禦異族入侵,老街 […]
清康熙六十年時,南澳總兵<藍廷珍>和他的族弟<藍鼎元> 討伐朱一貴之亂後,其漳州、京州等地的部下,不願歸返者約一百餘人留在現今里港地區開墾,遂成村落。雍正四年,漳州人士莊鄉生等人,來往通商而逐漸繁榮。由東港舶運的貨物,沿溪上行至此,漸漸形成一港口,乃謂之「阿里港」…. 乾隆四十七年(1872)由莊鄉生倡建「雙慈宮」於街內奉祀媽祖,同年所立的碑記中則記載:「阿里港 […]
「新園」位於屏東縣西端,隔著高屏溪與高雄的大寮、林園鄉為界,東邊則以東港溪與崁頂鄉和東港鎮為鄰。本地的開發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由大陸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的蕭、王、鄭、黃等四姓先民,攜家帶眷來此開墾,以其在高屏溪畔開拓出新的田園,所以取名為「新園」。 新園鄉地勢平坦,唯有與萬丹鄉交界處有兩座小山丘,就是充滿傳奇的鯉魚山,常有噴漿的奇景,已成為名聞遐邇的泥火山景觀,附近的皇源聖殿和赤山巖香火鼎盛,每逢假日遊 […]
潮州位於屏東縣域中心,據載清雍正四年(1724), 亦即約二○○年前,廣東潮州府住民為開拓新土,渡船東航居於本地,斬荊披棘拓荒開基,遂以其所原居之處名之為「潮庄」。早期先民多聚集於舊街, 並興建三山國王廟,漸次發展為街庄。昭和十年(1935) 昇格為「潮州街」,光復後改稱「潮州鎮」。 潮州的舊街便是今日之<建基路>…. 由建基街的街頭一路走到街尾,仍可隱約讀出屬於潮州老街的 […]
林邊鄉 舊名「林仔邊」, 原是平埔族<放索社> 的活動範圍,初期此地樹林茂盛,漢人移民選在樹林邊建立開闢家園,因此取名「林仔邊」,約在清乾隆年間形成聚落。日治時期之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易名為「林邊」,於此地設置「林邊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管轄。 乾隆二十二年(1755) 間,先民<趙瓊勳> 由大陸福建省率領許多族人到此地定居,開拓田園、認真經營,逐漸形成一個村落 […]
枋寮庄,為日治時期(1920-1945年間) 存在之行政區域,轄屬於高雄州潮州郡。街庄原屬港東下里枋寮庄、內寮庄、新開庄、水底寮庄、番仔崙庄、北旗尾庄、大庄、大響營庄 ; 轄域內分枋寮、內寮、新開、水底寮、番子崙、北旗尾、大庄、大響營八個大字。枋寮大字下有「枋寮」、「北勢寮」小字…. 根據編年記事記載: 雍正元年(1722) 漳州人<陳知東> 開拓北勢寮, 道光十一年(1 […]
<後浦> 舊名<塗山>,位於金門西半島,其地是北高南低,北側山丘環繞,防蔽海風;南邊濱臨浯江溪,溪口與海交接,形成一灣澳與溼地,早在南宋孝宗年間,(1165-1173)泉州大族梁克家就看中這裡的漁櫓之利,前來圍堤築田,營聚生財。 後浦聚落的形成是始於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元末),陳氏、許氏先後定居後浦。至明嘉靖年間,許氏丁口以達四千餘人,蔚為後浦第一大族。當時許氏族人為了防範海 […]
<span style=”>南屯老街指「犁頭店街」,即今之南屯里,原屬巴布薩平埔族之大聚落。清康熙年間,浙江定海總兵張國與其僚屬在此地招佃墾荒,移民湧集,農具製造與販賣運應而起,打造犁頭農具的店舖聚集,形成農產品交易中心,稱之為「犁頭店街」。 諸羅縣志雜記載:「離貓霧打二里許,有竹三匝,為偽將劉國軒舊寒,與岸裡內山諸番相拒之地云。今竹圍舊址猶存,岸裡諸番悉皆內附,足見聲教無不所被 […]
大里位於台中盆地偏東南,全市範圍除東邊竹子坑附近為山麓外,全境為平地。全區主要依河川分布分為三個部分-大里溪以北、大里溪和頭汴坑溪以南以及位於東北角的大里溪與頭汴坑溪所夾之地。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實施州郡街庄制,改設為「大里庄」,隸屬台中州大屯郡。 大里杙老街就在大里市公所附近,大里福興宮的正前方。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領時期,這裡可是台灣中部著名的商店街,當時的舊街全長約兩百公尺,可以直通 […]
<佳里老街> 位於金唐殿前的中山路段,自古以來便是佳里鎮的經濟動脈,商家大戶雲集。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兩旁商家競相改建為深具文藝復興氣息與巴洛克風格的店面建築,與臨近商圈殘餘的日治時期建築及街屋, 造就了老街近百年來的風華。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退據台灣,但見此地土壤肥沃、曠野無垠、地勢平坦,即施行屯兵政策; 現今金唐殿前中山路到新生路一帶,有一條由北而南轉西流入河海之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