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 土庫 不知名古墓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 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嘉義縣太子宮保, 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 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嘉義縣太子宮保, 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 […]
1636年初,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壓力下,原為平埔族的哆囉嘓社 歸順,接受荷蘭間接統治,當時人口僅約200人。 明鄭時期施行「寓兵於農」,建立許多軍屯村落,明鄭降清之後, 原有屯墾軍人被迫遷回中土,隨著渡臺人口增加,逐漸發展 成為漢人聚落。 據文獻記載,清康熙33年(1694),哆囉嘓社已出現 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庄」, 清乾隆25年(1760),已有哆囉嘓街之名。 日治時期,哆囉嘓街改稱為番社庄,地 […]
東山區境內原為平埔族「和安雅」( Hoanya ) 系「哆囉嘓」 ( Doroko ) 社聚居之地,此系有兩個支族「羅亞族」( Lloa )和 「阿里昆」( Arikun ),聚居地主要分佈於南投、彰化、雲林、 嘉義和台南市境內, 「哆囉嘓」社為「羅亞族」的六大社之一, 以東山及白河一小部份為其生活領域。 明鄭時期 ( 1669 ),鄭氏部將何替仔召集閩籍墾戶入墾東山週邊土地, 後來,漢人移居者日 […]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 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 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隨著東港的繁榮,清政府在東港溪上游處設立了稅關及巡檢司, 船隻在東港交易後,大多是逆著水勢往上 […]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明末清初時,福建泉州、漳州的民眾陸續移入,港口因位於定居地東邊,故稱之為「東港」。清康熙58年(1719),東港歸轄於鳳山縣港西里,後來因為屢次遭到東港溪山洪和海浪侵襲,居民 […]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明末清初時,福建泉州、漳州的民眾陸續移入,港口因位於定居地東邊,故稱之為「東港」。清康熙58年(1719),東港歸轄於鳳山縣港西里,後來因為屢次遭到東港溪山洪和海浪侵襲,居民 […]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明末清初時,福建泉州、漳州的民眾陸續移入,港口因位於定居地東邊,故稱之為「東港」。清康熙58年(1719),東港歸轄於鳳山縣港西里,後來因為屢次遭到東港溪山洪和海浪侵襲,居民 […]
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 而東港鎮的由來,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明末清初時,福建泉州、漳州的民眾陸續移入,港口因位於定居地東邊,故稱之為「東港」。清康熙58年(1719),東港歸轄於鳳山縣港西里,後來因為屢次遭到東港溪山洪和海浪侵襲,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