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十八) 安海 龍山寺
安海因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漢代稱為灣海。 宋開寶年間(968~975),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因易灣為安。 宋為安海市,東稱舊市,西稱新市,屬開建鄉修仁裏。州官遣吏在此設卡榷稅,號石井津。 建炎四年(1130)創石井鎮。元、明、清屬八都。明為安平鎮。 嘉靖(1522~1566)後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私商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口。 至清代,由於受遷界打擊,才逐漸衰落。民國8~9年(1919~192 […]
安海因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漢代稱為灣海。 宋開寶年間(968~975),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因易灣為安。 宋為安海市,東稱舊市,西稱新市,屬開建鄉修仁裏。州官遣吏在此設卡榷稅,號石井津。 建炎四年(1130)創石井鎮。元、明、清屬八都。明為安平鎮。 嘉靖(1522~1566)後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私商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口。 至清代,由於受遷界打擊,才逐漸衰落。民國8~9年(1919~192 […]
古公亶父(周太王)生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曆。季曆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 泰伯、仲雍賢,領父意,出奔荊蠻,讓位季曆。春秋之時孔夫子贊曰:至德。 這也是吳、柯、蔡同宗及至德堂十二姓聯宗的由來。 泰伯于江南荊蠻之地建立勾吳。 泰伯經弟仲雍傳至周章,時值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尋泰伯、仲雍後裔,而得周章,封於吳候。 周章傳至吳候名相,仕周為大夫,協助周成王,會盟諸侯于柯山, […]
塘市社區原先為雜姓群居之地(曾、孫、吳、林、薛、龔、陳、王、李等),後柯氏先祖萬象號 塘邊嫂公遷入定居,以畜牧業為主,為人忠厚誠實,勤勤懇懇,並建祠堂一座以奉先祖,至今在晉江地區 繁衍柯氏後裔數萬人,傳三十一世,歷經500多年。 《廣韻》:柯氏,吳國國君柯盧之後。仲雍的五代孫名叫柯相。 曾孫柯盧即位,其後代遂以「柯」字承接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晉江柯氏人口頗眾,羅山的塘市、南塘、上郭等村落都 […]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菲律賓歸國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1839-1911),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 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總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現存大小房間近四百間,大部分均坐北朝南,以穿斗式 木結構建築為主,硬山頂、燕尾脊、紅牆紅瓦,極富閩南民居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福建省南安市橋鎮漳里村。 村內有清代民居20座,以光緒年間(1875-1908)的15座最有特色。 主體建 […]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福建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20公里,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永定土樓並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蔡淺,名資深,字永明,號安亭,淺是乳名,清道光二十年(1839)生於南安官橋漳里村。 十六歲時隨父蔡啟昌到菲律賓岷裏臘經商,翌年因父親年老回鄉,他繼承父業。經十多年慘澹經營, 資產從原有幾千元,迅速增至百萬元, 到晚年,資產積累至數百萬元,成為岷裏臘屈指可數的鉅 […]
亭店位於泉州市南郊,紫帽山麓,這裡經濟繁榮,文化教育發達,風景秀麗,是個著名的僑鄉, 楊氏宗祠就座落於其間。 楊氏宗祠最早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 亭店楊氏創基之始,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其始祖入閩后擇居於此,拓荒墾殖,躬農為生。 傳至明永年樂間,人口繁衍至千餘人。 明嘉靖三年(1524)倭寇來犯,族居地宗親被迫流亡他鄉,而當戚光、俞大猷平定倭患后, 社會安定,族人乃 […]
楊阿苗故居位於鯉城區江南鎮亭店村,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歷時13年,以建築堂皇富麗、 平面佈局獨到而聞名遐邇,富有閩南民居的特色。 楊阿苗,名嘉種,菲律賓華僑, 宅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至宣統辛亥年(1911)全部完工,歷時18年, 三進五開間,懸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 屋前大石埕圍以三面磚墻,主體建築前辟一大庭院,兩側的東西梢間與東西廂房之間又各 […]
清淨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又稱「聖教寺」、「麒麟寺」、「聖友寺」, 阿拉伯文音譯為「艾蘇哈卜大寺」,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真寺,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明多次重修擴建。 現存門樓、奉天壇、明善堂等建築。 門樓南向,高20米,寬6.6米,以輝綠岩和白花崗岩砌築。樓頂作宣禮台,俗稱「望月台」。 門樓北面的圍牆上嵌有明永樂 […]
為了保護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風貌,市政府曾先後組織了三次關于古城保護的專項規劃。 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陸續實施了涂門街、東街、新門街、北門街、南俊巷、莊府巷、城南片、鐘樓片區、 西街保護整治等保護建設工程和中山路的保護性整治,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2006年10月9日,該局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對古城保護整治規劃進行討論, 根據各方意見和建議,規劃編制單位對原規劃成果進行了修改完善。 […]
古巷風情,名人故居,是今天的人們最直觀感受古泉州歷史風貌的載體。 泉州人常形容,老城區的佈局是“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其中的“南北一條街”指的就是人們熟知的中山路。 中山路所在位置幾乎是古泉州的南北中軸,因此老城區最有名的古街巷幾乎都分佈在它的周圍。 在中山北路,著名的故巷有箭刀巷、塗厝巷、驛內巷、君子巷、縣後街、米倉巷、彩筆巷、新厝巷、連理巷等; 中山中路,則有奎章巷、通政巷、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