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五八) 石龜 番仔樓建築
許氏很早進入閩地開發,成為閩臺一帶大姓。閩南俗語稱:陳、林、吳、許四大姓。 在晉江,許姓人口300名以上的村落有108 個,人口可達數十萬。 相傳許氏出自姜氏,其始祖為上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 話說神農氏居於姜水之濱,因以為姓。其後裔共工之從孫四岳,嘗佐堯治理天下。 傳有呂、盧、高、紀、許五姓,號稱烈山五姓。四岳之一日伯夷,號稱太岳。 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封伯夷的後人文叔 […]
許氏很早進入閩地開發,成為閩臺一帶大姓。閩南俗語稱:陳、林、吳、許四大姓。 在晉江,許姓人口300名以上的村落有108 個,人口可達數十萬。 相傳許氏出自姜氏,其始祖為上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 話說神農氏居於姜水之濱,因以為姓。其後裔共工之從孫四岳,嘗佐堯治理天下。 傳有呂、盧、高、紀、許五姓,號稱烈山五姓。四岳之一日伯夷,號稱太岳。 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封伯夷的後人文叔 […]
日茂行創辦人林振嵩於乾隆三十年(1765)時來到鹿港,最初販鹽致富,後來改從事貿易,創辦「日茂行」。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成為正口,與泉州蚶江通商,林振嵩可能於此時於鹿港興建日茂行。 此時林振嵩三子林文濬來臺協助父親經營日茂行業務,使得日茂行蓬勃發展,成為鹿港首富, 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日茂行已有雄厚經濟實力可以承擔鹿港龍山寺的遷移工程。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振嵩因母喪而 […]
乾隆四十八年(1783),福州將軍永德上疏,奏請開設鹿港為正口,與泉州蚶江對渡通商。 第二年,清廷正式詔設鹿仔港(鹿港)為正口,與蚶江直渡,自此鹿港進入全盛時期。 林振嵩是永寧西門外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來鹿港經商,後設立日茂行從事兩岸貿易, 是當時鹿港規模最大的商行,也奠定了他在鹿港首富的地位。 由蚶江港東渡鹿港,航線最短,當時一艘艘滿載大米、鹿皮、蔗糖、木材、水果、海產品的商船, 從 […]
林振嵩(1731-1799),原籍福建泉州永寧衛(今石獅市永寧鎮),出身鰲西林氏。 林振嵩於乾隆年間來臺於鹿港經商,初以販鹽營生,後改開設日茂行經營貿易致富,同時積極參與地方事務, 曾與泉、廈郊商共同創立慈善組織「敬義團」,也曾與士紳許樂三等人負責鹿港龍山寺的遷建工程。 而在母親盧氏逝世後,遂返回故鄉奔喪,日茂行業務交由三子林文濬負責,之後留居故鄉, 曾參與鰲西林氏祖祠的修建,於永寧大夫第 […]
明洪武二十年(1387),命江夏侯周德興入福建,視察福州、興化、漳州、泉州四郡,築城十六座。 時,永寧已成人口密集、經濟富庶的泉南重鎮和著名海港。 《永寧衛志》載,時封家不下三萬,官印七十二顆。 因泉州的晉江、惠安、同安一帶倭寇活動極為猖獗,周德興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視察永甯時認為: 此福地也,於是屯紮西隅,軍不疾病,民皆殷富……因奏請建城。 (《泉州府志.卷二十五.海防志》) 同時, […]
永寧古稱水澳,又稱水灣,唐朝時稱高亭,宋稱凉恩亭,南宋乾道八年(1172),為防舍耶國(今属菲律宾) 海盗犯境,朝廷遂于水澳置寨,称永寧寨,寓永保安寧之寓意…… 根據各類史書中的資料,學者得出的結論是永寧古镇是一個距今至少1100多年的聚落, 人口遷移是促使永寧古鎮興起的推力,也是永寧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南宋时期是永寧發展的關键時期,當年泉州一躍成為中國的第一貿易大港, 永 […]
早期遷徙至南洋的華人,回鄉所建的洋樓,被俗稱為「番仔樓」。 一群熱愛閩南文化青年組成「南門七號文創園」,他們從永寧鎮的眾多「番仔樓」當中,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20棟, 希望經過網路票選,讓大家認識這20棟「番仔樓」, (泉芳樓) 據說永寧有六座代表性洋樓, 亦即有寧東楼、養浩楼、云閣楼、漢林楼、尊良楼、迎薰楼。 番仔樓 是一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築。 番仔樓是 […]
在永寧鎮觀音亭境內,永寧最高處有這麼一棟樓,被稱為永寧第一洋樓。 一棟在眾多民居中鶴立雞群的洋樓,一棟佔據著永寧古城最高位置的華僑別墅, 這就是——寧東樓。 幾十年來,無論你從什麼地方進入永寧,只要一抬頭,都能望見它那巍然壯觀的身影。 寧東樓位於永寧制高點,坐落在永寧觀音亭境,這棟樓至少有八十多年的歷史, 永寧旅菲同鄉會第三屆會長陳植魚所建,陳植魚先生早年旅居菲律賓,建廈之前,自己參照許多國外的 […]
南宋乾道七年(1171)四月間,近千個毗舍耶(今菲律賓群島)人,從水澳(今永寧)等處登陸, 恣行兇暴,殘殺鄉民。知州汪大猷遣兵圍擊,俘敵四百余人,餘者被擊斃。 南宋.乾道八年(1172),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取永保安寧之意; 駐紮水軍六十名,以為防禦。 南宋.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五十名,並于永甯石湖新造軍房五十所,額定兵員二百二十五人。 […]
永寧,狀若鼇魚,別稱鼇城。 唐時稱高亭,宋初稱涼恩亭,在海口一帶,則稱水灣,又稱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 南宋乾道八年(1172),為防外患,于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為防倭患,朝廷于此置衛,作為泉南屏障,稱永甯衛。 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五所,設三個巡檢司,分置於祥芝、深滬、圍頭。 明代洪武二十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