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三三) 泉州 蔡德燥故居 (濟陽別墅)
后城旅遊文化街位於鯉城區塗門街與九一路之間的后城街,東接僑鄉小商品街,西聯百源路, 南與著名旅遊文化景點清真寺、關帝廟聯成一片。 后城巷位于泉州市舊城區東南部,從原中菜市場至宜春新村(兵馬司橋巷)。 據傳,宋代此處乃南門城墙后的一條小巷,故稱為后城巷。元代拓建新羅城時,巷随之拓寬,又名后城街。 因属舊境舖的三教铺,也曾以三教鋪為地名。 后城古街巷位于涂門街北側,巷两邊古民居鳞次 […]
后城旅遊文化街位於鯉城區塗門街與九一路之間的后城街,東接僑鄉小商品街,西聯百源路, 南與著名旅遊文化景點清真寺、關帝廟聯成一片。 后城巷位于泉州市舊城區東南部,從原中菜市場至宜春新村(兵馬司橋巷)。 據傳,宋代此處乃南門城墙后的一條小巷,故稱為后城巷。元代拓建新羅城時,巷随之拓寬,又名后城街。 因属舊境舖的三教铺,也曾以三教鋪為地名。 后城古街巷位于涂門街北側,巷两邊古民居鳞次 […]
中山路所在位置幾乎是古泉州的南北中軸, 因此老城區最有名的古街巷幾乎都分佈在它的周圍。 在中山北路,著名的古街巷有塗厝巷、驛內巷、君子巷、米倉巷等; 中山中路,則有奎章巷、通政巷、螺珠巷、花巷、下林巷、許厝埕、濟東巷、金魚巷、玉犀巷、 鎮撫巷、後巷、敷仁巷、承天巷、打錫巷、扶卿巷、一文巷、蘭橋巷、劍象巷; 南路有舶司庫巷、水門巷、厚德巷、許厝巷、惠存巷、僑光巷、南嶽後街、南平巷、指揮 […]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 長壽元年(692)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又改「龍興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 乾寧四年(897)王審邽重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被毀,尋重建。 元代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至正十七年(1357)又被毀。 明洪武二十二年(13 […]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子城》又載:子城環植刺桐,故曰桐城。 下羅城至(北宋)宣和二年(1120)始用磚石,則子城植桐可知。《縣誌.古跡》: 初築城時,植桐衢巷夾道有之,言初築指子城可知。 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四》: 子城,周圍三裏,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子城》載: 周圍三裏百六十步。為門四:東曰 […]
泉州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勝寺、洪鐘寺、崇福寺, 與開元寺、承天寺并稱為泉州三大叢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 重修后的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规制,有應庚塔、千人鼎、大洪鍾等镇山三宝。 其中大洪鐘,鑄于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昔日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 崇福寺故 […]
古時候泉州就是一個遍地綠樹繁花環繞的城市, 很多詩人描述當年綠化和美化的美妙景象。 比如唐五代有一個地方官叫留從效,他做清源郡的節度使時,下令泉州環城遍植刺桐樹。 在泉州城的周邊,刺桐樹就成為城墻的標誌,所以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到了歐洲、中東、非洲等地, 那裏的人説到泉州就説刺桐,是以刺桐樹命名的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的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公園、文化廣場設施建設,過去只有一個公園, […]
安海因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漢代稱為“灣海”。 宋開寶年間(968~975_,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因易灣為安。宋為安海市,東稱舊市,西稱新市。 州官遣吏在此設卡榷稅,號石井津。建炎四年(1130)創石井鎮。 元、明、清屬八都。明為安平鎮。嘉靖(1522~1566)後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私商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口。 《安海志·卷一沿革》記載:安海市。其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 宋元 […]
安海因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漢代稱為“灣海”。 宋開寶年間(968~975_,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因易灣為安。宋為安海市,東稱舊市,西稱新市。 州官遣吏在此設卡榷稅,號石井津。建炎四年(1130)創石井鎮。 元、明、清屬八都。明為安平鎮。 嘉靖(1522~1566)後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私商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口。 《安海志·卷一沿革》記載:安海市。其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 […]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以紅磚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因而得名紅磚古厝。 時至今日,這種建築依然集中分佈于閩台兩地, 其中代表性建築有南安蔡氏古民居、大嶝鄭氏聚落、金門山後聚落等。 研究表明,早在明中期以前,閩南傳統建築的形制就已完全成熟,而紅磚建築大致形成于明清時期。 紅磚古厝形似殿宇,故民間又稱之為皇宮起,其主要建築特點是:坐北朝南,前埕後厝,台基用白色花崗岩條石壘成, 墻體大量使用 […]
石井隔海與金門島咫尺相望,廈門市就在它的西南40公里處, 是個攝東海之雄威,占水陸之優勢的僑鄉重鎮。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這里屯過兵,至今還留下水師寨、銃城樓、海上視師、國姓井等許多遺跡, 鄭成功墓也在附近的覆船山下。 石井港在縣城南四十公里處,宋代為海防要地,明代海上民間貿易漸次興起,至天啟年間(1621-1627)成為 海上武裝商運集團首領鄭芝龍的重要基地。 清初又是鄭成功抗清水師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