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 雄村 光分列爵坊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爲雄句改名爲雄村。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 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 與錦繡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鄉–棠樾齊名。 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歷代名臣輩出,確實所在爲雄。 曹家以淮揚鹽業發跡,但曹氏族人 […]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爲雄句改名爲雄村。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 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 與錦繡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鄉–棠樾齊名。 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歷代名臣輩出,確實所在爲雄。 曹家以淮揚鹽業發跡,但曹氏族人 […]
雄村景區位於安徽歙縣城郊,被譽爲新安第一島,徽州最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爲雄句改名爲雄村。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 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 與錦繡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鄉–棠樾齊名。 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曆代名臣輩 […]
徽州一府六縣格局始於唐大曆五年。 自從晉太康元年新安郡轄黟、歙、海寧、黎陽、遂安、始新六縣以後,歷有變動。 南朝宋大明八年,黎陽縣併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五縣。 梁普通三年,划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 梁承聖二年,分海寧、黟、歙三縣各一部分置黎陽縣, 四縣劃出新安郡置新寧郡,治所海陽。 秦代即置歙縣,先後屬會稽郡、丹陽郡、新安郡等。 隋滅陳後,設歙州,治所在歙縣。北宋徽宗時,平定方 […]
古代徽州文風鼎盛,人文薈萃。書院、社學林立。 自唐代以來所出進士有2081人,其中徽州所轄休寧縣為中國狀元第一大縣。 徽州地區曾經湧現過多位文化界的傑出人士, 如作家張潮、汪道昆、章衣萍,語言學家戴東原, 畫家漸江和尚、黃賓虹和教育家陶行知等。 徽州一府六縣格局,始于唐大曆五年(770),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開始徽州之名,延用至今。 北宋後期,徽州文化在此開始萌芽,到明清更與敦煌 […]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於宋宣和三年(1121)由歙州改名而來, 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治所在歙縣。 1987年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徽州行署同時改為黃山市政府。 現在「徽州」一詞除了指「徽州區」外,更多指的是具有共同歷史、文化和語言, 歷史上長期由徽州府所轄的歙縣、績溪、休甯、祁門、黟縣和婺源六縣區域。 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 有 […]
黟縣古稱黝(黟的異體字),始建於秦二十六年(-221)。 北枕黃山,南望白岳,四面群山環抱,自古便享有小桃源之美譽。 西漢鴻嘉二年(-19)六月,黝縣改為廣德國。鴻嘉五年,廣德國被廢除,復稱黝縣。 王莽始建國二年(10),黝縣改稱朔鹵,屬丹陽郡。建武元年(25),復稱黝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將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 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置新都郡,從此改黝 […]
黟縣是黃山市最小的一個縣,也是最古的縣之一。 黟縣北枕黃山,南望白岳,四面群山環抱,自古便享有小桃源之美譽。 黟縣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聯為一體,在歷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 黟縣境內至今仍存有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為皖南之首。 西遞、宏村、南屏、關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築村落布局嚴謹,工藝精湛,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中西遞、宏村已 […]
西遞村古街道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黄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 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 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村面積12.96萬平方米,村民以胡氏宗族爲紐帶,聚族而居。 該村始建於宋,盛於明清。現存明代民居29幢,清代民居95幢。 建築物主要爲木構磚牆,采用抬梁或穿鬥構架,院落平面講究對 […]
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 又因位於徽州府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 建於北宋皇佑年間,距今已有950餘年歷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頃。 村外群峰連綿,風光秀麗,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古民居300餘幢, 其中保存古樸完整的有124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 目前,整理開放的有凌雲閣、胡文光刺史牌樓、瑞玉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