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金 玫瑰聖母聖殿 主教座堂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俗稱前金天主堂(但實際上並非位於前金區), 是位於台灣高雄市的愛河橋畔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創始於清咸豐九年(1859) ,為天主教會在台灣重新開教以來 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近代台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 現在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之主教座堂。 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 清朝以後,打狗地區墾殖地區日漸擴大,本區始有移民殖墾漸成聚落。 當時分為前矜、後矜 […]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俗稱前金天主堂(但實際上並非位於前金區), 是位於台灣高雄市的愛河橋畔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創始於清咸豐九年(1859) ,為天主教會在台灣重新開教以來 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近代台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 現在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之主教座堂。 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 清朝以後,打狗地區墾殖地區日漸擴大,本區始有移民殖墾漸成聚落。 當時分為前矜、後矜 […]
出身閩粵沿海的出洋華人,歷經異鄉的艱苦奮鬥、省吃儉用、經營生理,偶有成功者即匯款返鄉維持家計, 興築祖厝與祖墳、興辦學堂、造橋鋪路、慈善事業,並投資各項實業、支持國民革命、抗日戰爭等。 據廈門大學林金枝的研究,十九世紀中葉至1949年期間,華僑平均匯款平均每年至少四千萬美元。 另據馮元的調查,在1927年至1937年期間,估計每年華僑匯款更達一億零一百二十萬美元。 換言之,僑匯不僅對沿海僑 […]
在當時的金門,引入外來文化,飲食、服飾、建築、日常用語、信仰、公共衛生等生活方式,普遍受到 南洋殖民地的影響,呈現了混血融合的嶄新風貌。而出洋客致富返鄉,興建大厝,誇耀於鄉里,是衣錦還鄉的重要象徵。 因此,許多中西合璧的洋樓(番仔樓)被興築起來,宏大的建築規模及華麗的門面裝飾, 在傳統聚落中特別醒目。 金門的洋樓大多興建於1920-1930年間,其洋樓的主要特色為五腳基外廊、西式山牆和中西合璧的裝 […]
金門不乏古厝洋樓、傳統聚落,但在古厝綿延的水頭村,其美麗樓房的密度之高,足以令初探訪客驚豔。 即便數度走訪,當來到旅遊團前腳剛走、村內一片清靜的水頭村時,天空一碧如洗、陽光斜映古樓, 獨特的古村韻味,依然令人徘徊流連。 水頭聚落由於早年經商者眾,許多在南洋從商致富者,紛紛在故鄉搭建樓房大厝,並融入異國情調, 因此約在1920~1930年間,留下許多呈現南洋建築特色的「番仔樓」。 雖說是番仔 […]
俗諺「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是當地人介紹水頭的開場白, 簡單一句話點出水頭傳統建築與洋樓群的多與美, 金門建築縮影於一地,聚落依山而建,呈現長形分布,紅瓦、石牆、燕尾屋脊與洋樓,構成美麗的天際線。 前水頭,又名金水,位於大金門島金城鎮的西南方,鄰近作為小三通的水頭渡口, 元末時原本只是福建漁民避難、補給的暫居之地,但到了明清時期便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姓氏的聚落, 由於多姓氏的特色,建築上也展現出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