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 埔心 程氏家廟
台灣程姓人士的祖宗,原籍為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太寧坊。元代時傳衍至程文智、程文惠等人, 由於他們都在朝廷任官,程文智到福建省福清,程文惠至福建漳浦,二人都攜家帶眷到福建定居, 程氏後代因而開始枝繁葉茂的在福建一帶傳衍、壯大起來。 相傳程氏家族的第六、七、八代族人,在清朝年間從福建來台灣開墾時,肩挑家族奉為恩公的「佛公」 神像,尋找落腳定居的地方,行經西螺埔心一帶時,放置神像挑擔的繩索突然斷裂,神像摔落 […]
台灣程姓人士的祖宗,原籍為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太寧坊。元代時傳衍至程文智、程文惠等人, 由於他們都在朝廷任官,程文智到福建省福清,程文惠至福建漳浦,二人都攜家帶眷到福建定居, 程氏後代因而開始枝繁葉茂的在福建一帶傳衍、壯大起來。 相傳程氏家族的第六、七、八代族人,在清朝年間從福建來台灣開墾時,肩挑家族奉為恩公的「佛公」 神像,尋找落腳定居的地方,行經西螺埔心一帶時,放置神像挑擔的繩索突然斷裂,神像摔落 […]
民雄昔稱「打貓」,係舊時洪雅平埔族之打貓社,為當時洪雅族之中樞, 打貓之地名,據日治時期從事台灣山地語研究的權威,日人安倍明義著「台灣地名研究」書中稱: 打貓為平埔番社之所在地,打貓係取其台語近音譯字。 又據「台灣勝蹟採訪冊」: 「打貓」地名之起源,係洪雅平埔族語Taneaw之近音譯字。 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議和,簽訂中日和約,割台灣及澎湖與日本。 日治時期隸屬嘉義縣嘉義支廳打貓辦務署,明 […]
位於柳營士林村的「劉家宗祠」係劉家祖先於百餘年前所建, 佔地八百坪,建材和工匠 均由大陸船運而來。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 原屬「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格局。 厝頂蓋台灣瓦,地面均鋪紅磚。 進入內埕之後,正廳、護龍形成四合院,古宅建築雕樑畫棟,風格獨特。 劉家先祖劉茂燕為鄭成功部將,殉國於南京之戰。 其子球成奉母命渡台,定居查畝營,墾地數千甲。 後代相傳為官和經商均有顯赫大業,迄今十二世,歷 […]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革,茅港尾東西二堡合併改稱「下營庄」,劃歸臺南州 曾文郡管轄,轄下有:下營、十六甲、麻豆寮、大屯寮、茅港尾等五大字。 位於下營北側的紅厝村,本是個不起眼、沒沒無聞的小村落,自從出了一位顏水龍後, 「紅毛厝」聚落才漸漸有人來造訪。 地方為表彰顏水龍的工藝成就,將村內的公園命名為「顏水龍公園」。 位於紅厝村的顏氏家廟最早是茅草庵,創立於一百五十年前,造型秀麗古典。 […]
內埔李氏宗祠位於內田村崇文巷12號 ,地處龍頸溪畔,屬於傳統四合院建築,於日治昭和三年 (1928) 興建,宗祠除供奉祖先外,也祭拜門、天、龍、井、灶五神,維持客家傳統祭祀精神, 據說李家子孫至今仍取古井的水飲用,充份展露飲水思源觀念,相當難得。 內田村李氏宗祠的門樓為日本新藝術建築風格,有精美洗石雕塑,門楣有前行政院長譚延闓題字, 正門對聯則是書法名家張裕釗的墨寶 …… […]
萬巒仕紳鍾壬壽所撰六堆鄉土誌指出: 清康熙年間客家人在下淡水溪地區墾殖是由濫濫庄始, 原居住濫濫庄的溫、張、林、鍾等移民,溯東港溪而上,先在東港溪畔官倉肚一帶開墾,後來 逐漸成為聚落,為萬巒開庄之始,之後客家先民在東港溪南岸陸續墾殖成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 、泗溝水、五溝水、高崗、大林、得勝、寮下等客家庄。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林阿太最早至本庄開墾,雍正元年(1723)攜其子與廣東嘉應州 […]
佳冬轄地中共分為佳冬、六根、賴家、萬建、昌隆、豐隆、玉光、石光、大同、羌園、燄塭、 塭豐等村,其中佳冬、六根、賴家、萬建、昌隆等,以客家人較多,其餘則以閩南人為多。 佳冬地區的客屬人士是「六堆」中的左堆。而佳冬及六根兩村是佳冬鄉的發祥地,所以其古蹟 保存最多,加上交通方便,所以是政府、文化、經濟的中心。 戴氏是佳冬鄉開基之首,當年最先到昌隆墾荒, 後結合張、藍、賴、曾、鍾等大姓鄉親,將昌隆、 新庄 […]
賴氏宗祠位於佳冬鄉賴家村大平路巷內, 賴家村屬六堆地區最南端,靠海最近的聚落,是很富有的農村,村內幾乎全是賴姓鄉親。 目前祠堂兩側還建有活動中心, 是村內重要聚集場所, 自台十七線便利商店轉入賴家村, 直走過平交道巷口左轉, 看見左側兩棵榕樹處便是賴氏宗祠….. 佳冬原為平埔鳳山八社之一的茄藤社社域,平埔族曾以苦溪的茄藤港與漢人貿易,當時部落林立、 人丁興旺,有「金茄藤,銀放索」美 […]
竹田聚落於大正九年(1920) 以前稱為「頓物庄」。在漢人未入墾前,相當 於今日的萬丹鄉、竹田鄉、 內埔鄉的範圍都是平埔族「下淡水社」的領域,該 社的舊社位於萬丹鄉香社村的「番社」,清乾隆中葉 以後隨著地權的流失漸往東邊的潮洲斷層下移住,甚至有些移至南邊的恆春等地。 頓物庄是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鳳 山八社中下淡水社自立戶名,向官府報墾未墾的社地,招漢佃 自備工本開墾, 收取大租,陞科後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