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公園 麗池 湖畔料亭
新竹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又稱公二公園,位於新竹市東區, 佔地約18公頃,於1926年完工並開放,是新竹市區目前最大的公園, 整個園區範圍包含新竹市立動物園、玻璃工藝博物館、麗池公園等區域, 地處名為「枕頭山」的山丘。 枕頭山一帶在日治時期被改建為公園, 於1925年完工開放,是目前新竹市內最大的公園…….. 綠意包圍、帶著濃濃日式風情的新竹公園麗池湖畔, 百年前曾 […]
新竹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又稱公二公園,位於新竹市東區, 佔地約18公頃,於1926年完工並開放,是新竹市區目前最大的公園, 整個園區範圍包含新竹市立動物園、玻璃工藝博物館、麗池公園等區域, 地處名為「枕頭山」的山丘。 枕頭山一帶在日治時期被改建為公園, 於1925年完工開放,是目前新竹市內最大的公園…….. 綠意包圍、帶著濃濃日式風情的新竹公園麗池湖畔, 百年前曾 […]
新竹公園原名中山公園,又稱公二公園, 位於新竹市東區,佔地約18公頃, 於1926年完工並開放,是新竹市區目前最大的公園, 整個園區範圍包含新竹市立動物園、玻璃工藝博物館、麗池公園等區域, 地處名為「枕頭山」的山丘。 枕頭山一帶在日治時期被改建為公園,於1925年完工開放, 是目前新竹市內最大的公園。 新竹州自治會館於昭和11年(1936) 7月8日舉行地鎮祭、10月14日舉行 上棟式,隔年6月2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為磚木造建築,一樓為紅磚建築,二樓為木造結構, 其樑柱與屋架結構以臺灣檜木興建。鐵道部的建築為英國維多利亞式的風格。 部內保存由鐵道工場原址改建的大禮堂、玄關等空間,及清代第一代臺北車站 與機器局遺留下來的構件。 鐵道部廳舍坐落在街角,是一座下磚上木的半木構造建築物, 木材大多為阿里山檜木,其正面類似安妮女王復興樣式 (Queen Anne Revival),正門朝向東南 […]
國定古蹟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 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 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 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 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 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 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 […]
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暨附屬設施」, 前身為日本帝國製糖株式會社 之臺中工場,位於臺中州臺中市高砂町,為現今臺中市東區。 目前僅存所在之建物,建物興建於昭和10年4月即1935年, 戰後作為臺灣糖業公司臺中辦公處。 因受到國際糖價及臺灣產業結構轉型影響,臺中糖廠於1990年代停產, 並逐年拆除原有大批房舍,本建物為全區僅存之日治時期建築。 為日治時期臺中的公共建築代表作之一, 擁有工業 […]
臺中公園週邊為臺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砲臺山) 亦為臺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1900年臺灣總督府於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 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臺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 新高町現址(車站預定地上的臺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臺中公園內), 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瑞軒」之私有 […]
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簡稱興大附農、中農、附農, 位於臺中市東區,為國立中興大學之附屬學校之一, 成立於1937年,最初校名為「臺中州立農業學校」, 為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目前的校本部,於日治時期為「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學校」校址; 1946年終戰後,臺中農校的校園在戰爭遭到損毀, 臺灣省立臺中第二中學(今臺中二中), 遷校至現今英士路(第二高女原址), 隨 […]
水里鄉舊稱「水裡坑」。由於當時水里地區氣溫寒冷,水量充沛, 故取名「水里坑」,此乃水里一名最初之由來。 清光緒十三年(1877),成立台灣府埔裏社廳堡,平地漢民陳世傳來此狩獵, 經原住民之允許,得在此居住墾殖,定居於水沙連番界(今頂崁村)從事農業開墾。 從此開啟漢人遷居水里鄉的第一步。 日治時期,曾有新竹人前來調查當地的樟腦事業,因此地適合墾殖, 而引起平地居民陸續加入經營樟腦事業,使得當地漢 […]
宮原武熊宅邸(亦稱台中市長公館)是台灣日治時期活躍於臺中市政壇、醫界 和教育界的日本人宮原武熊博士的別墅住。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人由台灣 遣返回日本,宮原氏別墅也被臺中市政府接收做為市長官邸使用。 根據歷史記載,從首任民選市長楊基先至第十任市長張子源曾居住於此官邸。 胡志強上任市長後開始修復並規畫作為藝文展演空間, 2002年7月1日以「台中市市長公館」登錄為歷史建築, 2019年 […]
明治28年(1895) 日本政府領臺戰事中,日軍戰死者僅164人、 而因疾病而亡者達4,600人、另26,000人返日本就醫,此使得當時日本 內務省衛生局局長後藤新平要求在臺的衛生顧問調查全台衛生狀況, 制定上水道(自來水)與下水道設施為開發臺灣的首要工作。 1896年8月,由臺灣總督府所派的巴爾頓等人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 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臺灣的第一個自來水計畫亦於1896年 在淡水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