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建築
埔鹽 好修(火燒庄) 日式宿舍建築
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 因含鹽分比較多,而有「埔鹽」這地名。 埔鹽鄉往昔屬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Betgirem)社域, 今永平村仍留有「番童埔」之古地名,大有村亦有馬芝遴社遺址(大有村遺址)。 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園創建村莊。 乾隆年間,改稱馬芝堡、二林上堡及燕霧下堡。 光緒十一 […]
豐原 原 頂街警察官吏派出所
頂街派出所位於現今豐原火車站旁, 建築興築於日治時期1930年代, 日治時期亦是警察駐在所,建築構造為RC加強磚造, 立面凸起水平線條裝飾,呈現表現主義風格, 建築左右立面並不對稱,入口左右各有一菱形窗, 二樓側立面則有牛眼窗,左右各三個,對稱排列。 建築原為褐色洗石子外牆,牆基貼飾綠釉溝紋面磚, 作為警察局使用之期間,將之噴漆成紅色。 現已回復原本的樣貌……… […]
東勢 石城地區日式房舍
石城古早叫作石圍墻。 東勢鎮的石圍墻社區,位於東勢鎮西北部,埤頭山之東, 舊稱「石圍墻庄」,清乾隆十二年(1752)漳州人張天賜至此任通事, 從事和番工作,於今江家祖厝位址築房居住,周圍砌石為牆,牆高數尺, 以防禦原住民侵害,因而得名。 依東勢鎮誌記載:「先民因設隘拓墾,周圍砌石為牆, 牆高數尺以防土著侵害,而得名為石圍牆」。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本地隸屬台中州東勢郡東勢街石圍墻, 分上、 […]
元長 原 瓦磘庄集會所
位於元長鄉瓦磘村中央路有一建築物,初見時不免教人多看它一眼, 一般的社區活動中心很少看到這種造型,尤其是山牆上還有日式風格的裝飾物, 其次則是窗櫺更不是一般常見十字或井字型的設計, 很難不讓人駐足看個究竟。 這棟建築物事實上是元長瓦磘庄集會所, 其在日治時代創建至今,是一典型的日式建築, 而戰後也持續的做為村民的集會場所和投開票所。 元長瓦窯庄集會所也作為台灣庄級集會所 之僅有證據,十分珍貴。 […]
原 基隆港合同廳舍 (海港大樓)
海港大樓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興建目的 是要將當時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運作。 該建築於2003年1月20日由基隆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曾與一旁的陽明海運舊廈獲選為基隆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基隆港合同廳舍動工於昭和五年(1930)10月11日, 於昭和九年(1934)7月15日完工,所在地當時是明治町1丁目9、10番地, 其工程經費則來自1930年基 […]
民政長官 祝辰巳 銅像基座
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 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 擁護天皇、實踐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 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 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 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 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 為首任民政局長水 […]
原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下)
1906年兒玉源太郎總督和後藤新平民政長官離任, 官方籌畫大興土木紀念兩人治臺功績,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彼所謂紀功碑,凱旋門猶此例也。是等之建設物,凡以示戰勝之偉勳, 于千秋之下,使後世之人有所觀感而興起焉。」 另有報導云:「兒玉前督後藤民政長官,治臺之功震聞中外,固不煩贅也。 其統治也,自法律制度以至財政、拓殖、道路、交通、衛生、教育等, 治具畢張。匪氛絕跡,瘴癘之氣收。而島民共安堵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