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 街路隨拍 (02)
竹山鎮舊稱「林圯埔」,明鄭時期(1665)鄭經頒布「 屯田之制,以拓番地」,延申原本的軍屯至原住民領域, 派遣鄭成功部將,參軍林圯率屯丁200人由斗六門 (今斗六市)入墾,越過阿拔泉溪(今清水溪), 攻打牛相觸口(今中和里)。 林圯建立竹圍仔庄(今竹圍里)為根據地, 將原居的鄒族魯富都大社驅逐至東埔蚋(今延平里), 雙方爆發數起激烈衝突。 1668年10月,鄒族人夜襲圍困竹圍仔庄, 林圯與百餘屯丁 […]
竹山鎮舊稱「林圯埔」,明鄭時期(1665)鄭經頒布「 屯田之制,以拓番地」,延申原本的軍屯至原住民領域, 派遣鄭成功部將,參軍林圯率屯丁200人由斗六門 (今斗六市)入墾,越過阿拔泉溪(今清水溪), 攻打牛相觸口(今中和里)。 林圯建立竹圍仔庄(今竹圍里)為根據地, 將原居的鄒族魯富都大社驅逐至東埔蚋(今延平里), 雙方爆發數起激烈衝突。 1668年10月,鄒族人夜襲圍困竹圍仔庄, 林圯與百餘屯丁 […]
在清朝以前,本是一林蔭濃密之大林野,位於山麓, 半山半原,雜木叢生、荊棘遍佈、人煙絕跡之地。 清康熙末年漢人渡海來臺至此墾拓,因係於森林內 建立村落,故名之為「林內」。 清治初期,漢人開始大規模開墾斗六、林內地區。 其中林內地區的主要拓墾者,有康熙末年入墾林內聚落的鄭萃徘、 雍正年間入墾九芎林聚落的楊逞,及曾協助鄭萃徘開墾林內, 其後轉至九芎林開墾楊逞所未及地區的蔡麟。 乾隆二十五年(17 […]
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 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 並無其他聚落。 後來在臺北盆地活動漢人的市鎮中心逐漸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 向南發展至新庄,再移動到東岸大加臘的艋舺。 1875年,清政府將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地區改置臺北府, 並在臺北盆地的大加臘地區擇地興建城池作為府治,名為臺北城, 「臺北」之名正式出現。 而臺北城內與 […]
大正 9 年( 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 將西部之 10 廳予以廢合, 新設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及高雄 5 州, 而東部之臺東及花蓮港 2 廳照舊。 原臺中、南投二廳再合併為臺中州, 臺中州以下共有 11 郡 1 市(分別為大屯、 彰化、大甲、東勢、豐原、員林、北斗、南投、 能高、新高、竹山等 11 郡及臺中市), 州署設於臺中市,至今仍為臺中市政府所在。
高鐵左營站是台灣高鐵與高雄捷運的車站, 同時也是台灣高鐵的終點站,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半屏山 東南側,其中高雄捷運所使用的站名為左營站/高鐡站、 左營/高鐡或左營(高鐡)。 高鐵站與台鐵新左營車站共站,兩站共用同一站體, 並於2樓大廳層設有連通道,可進行站外轉乘。 兩者共用一棟汽車停車大樓。經由該大樓4樓的匝道, 可通往高雄支線(國道十號)。 捷運站站體位於高鐵、台鐵站體的東北側地下, 是高雄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 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 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 「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 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 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 故素有「臺灣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 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 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 「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 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 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 故素有「臺灣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 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 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 「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 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 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 故素有「臺灣 […]
日治時期設臺中州時,現今臺中市東區文化里、干城里、 成功里、練武里等里為「干城町」,干城橋通是今天的成功路, 為當時臺中市區的臺灣人生活區域,橋下就是綠川。 「干城」地名之最早的由來乃因此地有旱溪流經。 石頭累累成堆,稱「石頭灘仔」。 臺灣總督府將土地規劃為軍事用地,成為日本陸軍的營區, 設有陸軍分屯大隊、憲兵隊、臺北衛戍病院臺中分院, 因其部隊稱為「干城部隊」,因而命名為「干城」。 國民政府來臺 […]
「干城」地名之最早的由來乃因此地有旱溪流經。 石頭累累成堆,稱「石頭灘仔」。 臺灣總督府將土地規劃為軍事用地, 成為日本陸軍的營區, 設有陸軍分屯大隊、憲兵隊、臺北衛戍病院 臺中分院,因其部隊稱為「干城部隊」, 因而命名為「干城」。 國民政府來臺後改設為陸軍「干城營區」。 1972年(民國61年),臺灣省政府計劃將原本設在臺北市的 所屬機構南遷至臺中市及中興新村等地,其中包括臺灣省政府水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