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 劉厝庄 劉家洋樓
據歷史記載,清雍正4年(1726),廣東省潮州府住民為開拓新土, 渡船東航居於本地,斬荊披棘,拓石開基,遂以其所居之名曰「潮庄」。 早期先民聚集居住在舊街並興建潮州三山國王廟奉祠, 並由此發展出今日潮州之市街。 大正9年(1920)縱貫鐵路延伸至潮州,從此潮州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 總督府因東港糖業工廠建立,將潮州定位在農業集散中心, 並陸續在站驛周遭興建農用倉庫及香蕉市場。 小鎮以廟為中心,包括建 […]
據歷史記載,清雍正4年(1726),廣東省潮州府住民為開拓新土, 渡船東航居於本地,斬荊披棘,拓石開基,遂以其所居之名曰「潮庄」。 早期先民聚集居住在舊街並興建潮州三山國王廟奉祠, 並由此發展出今日潮州之市街。 大正9年(1920)縱貫鐵路延伸至潮州,從此潮州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 總督府因東港糖業工廠建立,將潮州定位在農業集散中心, 並陸續在站驛周遭興建農用倉庫及香蕉市場。 小鎮以廟為中心,包括建 […]
溪口鄉舊稱「雙溪口」有草繩的故鄉之稱, 遠在二百多年前,祖先由福建、廣東兩省遷移來台定居於此, 鑒於現時環境而取名為「雙溪口」。 明治28年(1895),日治初期稱為「雙溪口區」, 至大正9年(1920)十月地方制度更改廢區置庄, 今日的溪北村及比臨的溪西村、溪東村,街位於三疊溪南方, 在日治時期區劃地名中統稱為「打貓南堡」下的「雙溪口莊」, 迨後地方制度更改廢區置莊設立庄役場, 將「溪口莊」 […]
溪口鄉舊名為「雙溪口」東接大林鎮以三疊溪為界,北以華興溪與雲林縣大埤鄉為畔。 兩溪於溪口所在地約一公里處交叉合流直奔北港溪,形成雙溪咽口。 遠在二百多年前,祖先由福建、廣東遷移來台定居於此,鑒於環境而取名為「雙溪口」。 明治28年(1895),日治初期稱為「雙溪口區」, 至大正9年(1920)十月地方制度更改廢區置莊,同時將「雙溪口區」改為「溪口庄」, 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戰後將「溪口庄」 […]
大湖未開拓前,屬泰雅族山胞棲息之地, 清同治年間,拓殖銅鑼老雞隆的墾戶吳定新、吳定連兄弟,越過關刀山脈,組織「全日成」墾號, 招佃開發今大湖街地區。 光緒初年,詹阿祝組織「共同組」,招募墾戶數十人,士東勢莊人墾南湖,他們都時常受到山胞的騷擾。 光緒十一年(1885),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戮力經營台灣,將「撫蕃拓墾」工作,列為施政重點之一。 當時,大湖各莊屢受山胞出草傷人,居民不堪其擾, 劉銘傳 […]
大稻埕辜宅為市定古蹟,面積約900平方公尺,包含腹地則達千餘平方公尺。 辜宅正式完工於1920年,持有者與委建者則為辜顯榮,而此建築呈現了中國閩式與 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 該宅於日治時期本作為官鹽經銷辦公場所,獨占全台灣鹽務事業,因此亦稱為鹽館。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鹽館業務雖予以廢除, 但此建築仍是鹿港辜家住宅,辜振甫長期居住於此。 1963年,辜宅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場所,並使用 […]
神岡林宅與台中市定古蹟后里張天機宅,外觀同受西洋歷史主義風潮影響, 平面格局維持中軸線對稱之合院配置,正身則以「帕拉第奧母題」圓拱、柱式等 作為強調入口與形體之美的裝飾語彙。 1930年初完工之時,林宅正身立面曾有以華麗彰顯身份的山牆設計, 以視覺的具象方式呈現出迎向時代前端的上流階層心境。 後來在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不幸毀損,才改為今天所見較平實之面貌。 在宅第正廳門面處,完全 […]
位於龜山后街與台1線省道交叉路口的曹丁波洋樓,建於1927年, 為日治時期龜山地區最華美的三開間、洋式3層樓房, ‘ 當時以曹順和為商號名經營煙草雜貨等生意, 外觀有著巴洛克式風格及日本風味,無奈沉寂近30年。 近年,龜山一群熱心青年組成「回龜山青年陣線」與桃園藝文陣線龜山分部 等團體合作,承接守護洋樓的使命,將其做為文化復興基地……… 「曹 […]
將軍地區開鄉甚早,荷蘭時期因當地番社為名稱為歐王社, 明鄭時期為天興洲之永定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皆稱為安定西堡, 道光以後稱為漚汪堡,至今將軍鄉仍有漚汪地名, 日治時期才改為將軍庄,光復後再改庄為鄉,即今之地名。 施姓及吳姓之移墾為本地區開發主力,其中施姓逐漸外遷,僅餘十餘戶, 而吳姓逐漸發展繁衍,已分散於將軍庄、北埔、山子腳、馬沙溝等地,合稱為四埔, 而吳姓乃有四埔吳之稱。 現在將軍,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