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 鎮平巷 陳家古厝(慶元堂)
清康熙49年(1711)武將劉源沂平著大肚山墾拓犁頭店(今南屯), 當時劉源沂定居水碓(今鎮平里)有感於此地環境優雅土地肥沃, 乃修書至福建家鄉漳洲府南靖縣板寮鄉頂寮村,邀其兄劉源美全家 於1713年遷台同居,後來人口增加兄長另覓新地興建源美堂。 (故後有新厝之稱), 另劉源滿、劉源活也是在水碓(第八鄰)落地生根。 水碓(ㄉㄨㄟˋ)命名由來,昔日居民就有借用水力發展農務, 當時在村莊北側田邊設 […]
清康熙49年(1711)武將劉源沂平著大肚山墾拓犁頭店(今南屯), 當時劉源沂定居水碓(今鎮平里)有感於此地環境優雅土地肥沃, 乃修書至福建家鄉漳洲府南靖縣板寮鄉頂寮村,邀其兄劉源美全家 於1713年遷台同居,後來人口增加兄長另覓新地興建源美堂。 (故後有新厝之稱), 另劉源滿、劉源活也是在水碓(第八鄰)落地生根。 水碓(ㄉㄨㄟˋ)命名由來,昔日居民就有借用水力發展農務, 當時在村莊北側田邊設 […]
竹崎庄在清治時期屬大目根堡、打貓東下堡、嘉義東堡的69庄。 於1895年8月,屬臺灣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1896年4月改隸臺南縣; 1897年6月隸屬嘉義縣,1898年6月改隸臺南縣, 1901年11月改隸嘉義廳,竹頭崎區、鹿蔴產區為嘉義廳直轄, 大崎腳區屬打貓支廳,而糞箕湖屬中埔支廳番仔路區大湖庄。 1904年2月,嘉義廳實施街庄整併,整併為以下15庄: 大目根堡:竹頭崎庄、瓦厝埔庄、覆鐤金庄、 […]
位於圓山的舊兒童樂園曾是全台唯一一座公辦公營的遊樂園, 也是許多台北人的回憶,隨著2014年「兒童新樂園」開幕, 舊兒童樂園也走入歷史。 前身為日治時期「圓山遊園地」,位在當時圓山動物園北側, 基隆河以南,與圓山動物園相臨且共售門票的遊樂園,也是戰後 兒童樂園的前身。 1937年臺北市內實業家中辻喜次郎捐款五萬圓欲開發此地, 加上臺北市役所撥付經費合計六萬八千餘圓,規畫圓山公園及 動物園的一部份, […]
嘉義縣初名諸羅縣,清初範圍大致是今臺南以北到新北的平原地帶。 雍正元年分置彰化縣、淡水廳後,範圍縮小為今臺南市北半部至 雲林縣境內 的虎尾溪以南區域,大致是現嘉義縣市及臺南市北半部、雲林縣南半 部。 乾隆 52 年改稱嘉義縣。置知縣 1 人、縣丞 2 人、典史 1 人; 知縣原駐佳里 興(今臺南市佳里),後移駐諸羅城(今嘉義市); 縣丞是雍正 9 年增設,駐在笨港 (今雲林北港至嘉義新港之間), […]
舊稱「安平鎮」,平鎮的名稱由來是由於以前為了保護 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因而在此地設置張路寮 (今楊梅區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區南勢地區), 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區平鎮里一帶, 今桃72線南平路沿線), 後來治安好轉,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 改稱為「安平鎮」。 平鎮區原有的發展核心在安平鎮、南勢、山子頂一帶。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與日本訂定《馬關條約》, […]
明鄭時期,已有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 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 不過真正開發到三峽,據文獻記載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間。 當時移民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 所以三峽移民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 三峽舊名三角湧,即由此而來。 清朝初期有福建泉州人陳瑜招募佃丁,由今鶯歌區進墾於此, 不久又有泉州安溪人董日旭率族人來開墾,移民於大姑陷溪、 三角湧溪、橫 […]
鼻頭漁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鼻頭角西岸灣內, 民國46~48年間,建防砂堤一道以防山洪帶泥砂入港, 民國52 年修建東、西防波堤各一座,以利漁船避風, 民國63年延建西防波堤。 民國64年、65年年度計畫及中央加速計畫 分列預算修建內防波堤、碼頭,並炸挖泊地, 完成後本港已具規模。 本港因港口朝西北遇有風浪漁船停泊困難, 經於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中,在港口外側約150公尺處設置 消波離岸堤,以減少波浪 […]
波羅汶靠海,又是交通要道,是湖口地區最早開發的聚落, 並因三元宮的興建而興盛,成為行政、經濟、文教中心, 大湖口公學校就在附近,繁華一時; 1893年由於老湖口設置火車站, 才逐漸轉移重心。 湖口波羅汶的張昆和宗族,是於 1775 年由廣東長樂第十四世善文公 遷徙來臺而形成,渡臺後先居於樹杞林上公館,又於 1817 年向西遷往 湖口波羅汶定居, 兒子也分成六大房,其中第五大房德潤公之子: 第十六世 […]
和美鎮位於彰化市、鹿港之間,原名「卡里善」, 來自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BABRZA」族語,意思是位於 冷與熱交界處,氣候溫和清美之地,漢人移入有街庄出現, 譯為「和美線」; 但也有一此說,早年因位於漳泉械鬥緩衝區, 取名「和美」,是希望平和美好寓意。 和美古稱「卡里善」,係巴布薩族語, 意為熱與冷交界地,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之意。 本鎮地區於漢人開闢之前, 為平埔族群巴布薩族半線社、阿束社之地。 漢 […]
清代文獻有「眉社」、「眉裡社」及「眉番」之相關記載。 道光 27 年(1847 )閩浙總都劉韻珂之〈奏勘番地疏〉記載 「查水沙連內山係總名,而田頭、水裡、貓蘭、審鹿、埔裡、 眉裡六社附於中…..」。 同治、光緒之際,台灣道夏獻綸的《全臺輿圖》 <埔裏六社說>「六社者何,曰眉社,曰田頭, 曰水社,曰審鹿,曰貓蘭,而以埔裏社為著。」, 後代學者咸認為眉番生活於 埔里盆地東北隅之眉溪北岸, 今之史港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