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 頂犁 陳家古厝 (上)
漢人未入墾前,屬於阿束社頭目抵六埔地,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今雲林、台北 大墾戶張士箱家族堡殖本地,當時該村與頂犁村合稱「三十張犁」, 即墾地有一五0甲。 線西堡即今彰化縣線西、伸港二鄉全部,及和美鎮之大部。 本堡原為「半堡」之一部,清乾隆間分立為「半線西堡」, 至光緒元年,改稱「線西堡」。 康熙中葉,泉州人施世榜、楊志申等大墾首, 以「柴坑仔庄」(在線東堡)為點, 來堡開墾, […]
漢人未入墾前,屬於阿束社頭目抵六埔地,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今雲林、台北 大墾戶張士箱家族堡殖本地,當時該村與頂犁村合稱「三十張犁」, 即墾地有一五0甲。 線西堡即今彰化縣線西、伸港二鄉全部,及和美鎮之大部。 本堡原為「半堡」之一部,清乾隆間分立為「半線西堡」, 至光緒元年,改稱「線西堡」。 康熙中葉,泉州人施世榜、楊志申等大墾首, 以「柴坑仔庄」(在線東堡)為點, 來堡開墾, […]
漢人未入墾前,屬於阿束社頭目抵六埔地, 清雍正、乾隆之初,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和今雲林、 台北大墾戶張士箱家族堡殖本地, 當時下犁村與頂犁村合稱「三十張犁」,即墾地有一五0甲。 楊氏與張氏招募佃戶前來,形成聚落於今番雅溝排水旁, 座名初稱「抵六庄」,以前述平埔族阿束社頭目抵六為名, 推估清道光、咸豐年間,才改為今名「下卑庄」, 其名典頂犁互對稱,屬於三十張下方而得名。 佃戶種植稻米或旱作的收穫,繳 […]
明治28年(1895),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臺灣予日本。 明治30年(1896),改制全臺為六縣三廳,縣廳之下置辦務署, 伸港劃歸臺中縣和美線辦務署。 9月24日於街庄之上設區,和美線辦務署分為和美線、下見口和新港三區, 其中伸港區域屬於新港區, 明治31年(1897)和美線辦務署併入彰化辦務署,改臺中縣彰化辦務署線西堡, 明治34年(1901),再度廢縣和辦務署,將全臺分為二十廳,廳以下設支 […]
康熙22年(1683)清廷施琅領兵攻入臺灣,結束了明鄭時代。 康熙23年(1684)清廷重劃行政區域,天興州改為諸羅縣,伸港時屬諸羅縣轄區。 雍正元(1723),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彰化縣屬臺灣府。 乾隆27年(1762),彰化縣半縣堡改稱半線東西堡。 光緒元年(1875)半線東西堡,改稱線東和線西兩堡。 到了光緒13年(1887)臺灣建省,臺灣行政區域進行第三次改革, 這時伸港仍屬臺灣彰化 […]
構築於日治時期的閩洋風格宅邸,交織著歷史和 現代化融合的美學,走入鶴棲別墅中,透過韻味十足的 建築元素,見證日本富豪生活的樣貌。 在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風潮中,流行改建成歐風立面, 鶴棲別墅也在原有立面融入希臘柱式和羅馬拱門,屬於花園洋樓 的閩洋折衷風格,第一進為西式半圓柱洋樓形式, 第二進保留傳統閩南式合院住宅,正廳中央為神明廳、 兩側廂房為起居空間,後方院落有水井。 鶴棲別墅為九曲巷內地方富商王 […]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 平埔族 Rokau-an 一語的轉譯。 據說昔日這個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 倉庠稱為「鹿」而得名。 根據鹿港鎮公所編印的《地名釋義》: 「雍正6年彰化縣設立倉庠於鹿仔港米市街西畔,門首有匾曰: 天庾正供(彰化縣誌道光版載有此事,計得倉庠一十六間), 因廩之方者曰鹿,竊以此命名曰鹿仔港。」 在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 […]
鹿仔港之地名在臺灣歷史中首見於清康熙35年(1696)高拱乾 所修之《台灣府志》卷四武備志:「台水師左營……一分防鹿仔港, 係報部本營官兵輪防……」。 而鹿仔港被首稱為「鹿港」則見於清乾隆48年(1783), 福建將軍永德奏設正口,曰: 「……至北路諸羅彰化等屬,則由鹿港出洋……」。 清光緒年間,因港口 […]
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 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之……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 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本鎮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 地方治安暨撫番,總 […]
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以東大多為 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本鎮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 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 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 […]
古民村位於新港街面北側,北界為埤仔頭大排水溝, 南界為嘉南大圳北幹線新港支線、西界為嘉157縣道,區域內於清領 墾殖時期多有小型埤塘, 故有「公厝潭仔」、「石頭潭仔」及「黃厝潭仔」等舊地名。 至今仍有幾個小型水塘遺留。 新港早期為原住民平埔族的活動場所, 明天啟元年(1621), 海盜顏思齊率部眾登陸笨港,建立「笨港十寨」, 引進漳泉移民入墾,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 及台海的重要港口。 清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