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大正八年(1919)修築潮州線鐵路,並在<竹田>設置驛站,居民運送物產漸從水路改成鐵路;
由於鄰近萬巒、內埔等鄉鎮進出的旅客及貨物亦以竹田驛站為轉運中心,從此後,鐵路遂成為
<竹田>的交通主要樞紐。車站前逐漸形成成繁榮的市街…..
曾幾何時,公路運輸逐漸取而代之,<竹田車站>自1991年改為簡易站,台灣鐵路局原本要拆除老站房,
經鄉民們努力爭取下得以保留這充滿鄉民生活記憶的文化資產,文建會核定為<鐵道文化驛園區>
屏東竹田車站是台灣僅存的日式仿洋風木造火車站之一,與南投縣的集集及台南縣的保安車站,
同為造形典雅木造火車站。與目前已廢站的三塊厝車站並列屏東線僅存日治時期木造車站。
竹田老車站建於昭和十四年(1939),歷經超逾一甲子的歲月,車站的樸拙古貌,見證了歷史的演變,
也豐富了竹田鄉民共同的生活記憶。
竹田,古地名為<頓物>,客家話是指<屯積貨物的地方>。竹田是六堆客家鄉的<中堆>,位於東港溪及
隘寮溪的交會處,早期竹田是六堆客家稻米集散地,號稱客家<米倉>,因此擁有多座碾米廠,是當時
顯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如今卻也變成懷古的文化資產。
<傳統碾米場>高度達三層樓的舊工廠,位於車站正前方,惜因颱風侵害已傾頹,暫停開放。
竹田於日治時期為出口農產品的鐵路重鎮,極盛時期車站甚至有旅館及澡堂,現在驛園內有留有遺跡。
之後鐵路運輸沒落,竹田被降為簡易站,曾因人數減少面臨廢站危機,所幸當地民眾連署極力爭取,
才引起政府重視,將其修復,並派遣人員增建公園,將竹田站改為竹田驛園。
目前原木造車站原地保存,新的車站則設於舊站北側月臺上, 新舊對比著….
整個鐵道文化驛園區,以車站為核心,
連同車站旁的倉庫、輾米廠和米倉等一併規劃,設置<池上一郎博士文庫>及<李秀雲攝影紀念館>,
還有火車風情咖啡館,將教育、藝術融入了在地文化。
<池上一郎>身為日本軍醫,於二次大戰時徵召入伍,1943年派任台灣竹田<野戰病院>部隊兼任院長,
在竹田服役兩年,在兵馬倥傯之際猶幫忙鄉民義診,深得鄉民敬重。
日本戰敗後,池上一郎返日,但仍以竹田為第二故鄉,不時濟助留日的台灣學生,也捐贈文史書籍
和獎學金給竹田。
驛站內原本的貨運服務所木造建築,經過整建,現已成為<池上一郎博士文庫>
<李秀雲攝影紀念館>則是利用驛站廢棄的鐵路倉庫,以閒置空間再利用,布置成美侖美奐的展覽館。
由於李先生出生於客家農村,對鄉土有濃郁的偏愛,因此他畢生捕捉並記錄了許多客家文化、農村
景象、古早慶典禮俗的鏡頭,充滿了純樸情感,見證著竹田的古往今昔。
離開竹田驛園, 沿中山路來到鄉公所附近, 鄉公所正整建中,對面的農會,顯然為日治時期建築
鄉公所右側不遠處有<竹田街>,街屋形式顯示此處為老街所在
儘管長度不過兩百公尺,仍名之為<竹田老街>…
有時想想,若非有特殊的因緣,這些離家數百里外的純樸小鎮,何以能成為此生的回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