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北信用組合>,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鄰近中山堂。興建於1927年, 初為臺北信用組合所使用,
二戰後臺北信用組合改組為<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臺北十信),其總社仍設於此處。
十信併入合庫後,總社改為<合作金庫城內支庫>。20011月,隨改制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分行>



西元1913年台灣實施<產業組合規則>,臺北城內的日人中小企業便組織<臺北信用組合>,
並於1927年興建此一三層大樓。


建築的設計風格接近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式,也有點模仿美國芝加哥的商業大樓。
正面屋簷略為突出,
以許多裝飾性小支撐。

中央入口的騎樓挑高二層,左右各立高大的圓柱,襯托這座銀行的雄偉氣勢。
特別的是正面外牆上方以一對貓頭鷹彫像裝飾,似有守夜之寓意。

從中山堂瞥見此一建物之背面,穿過巷弄,來到衡陽路,才發覺為一日治時期建築…

對照昭和二年發行的職業別明細圖, 該地與中山堂所在區域均內並未登錄有建物,可見建於此之後
現址當初記載為 <榮町三丁目23番地>


右側的新生報業廣場, 其前身便是<臺灣日日新報社> 舊址….

穿過正對著合庫的桃源街, 左轉寶慶路,在博愛路轉角口可看見另一棟日治時期建築


<帝國生命會社舊廈>,目前為市定古蹟。之前曾作為中華民國外交部所在地。
為屬於30年代的辦公大樓建築代表。目前也作為臺灣銀行辦公場所使用中……..


大樓於1930年代建立最初為尖塔形建築,建於1910年代從事保險業務,是台灣保險業萌芽之處。
因為木頭遭受蟻害,1930年代改建,捨去尖塔改成平頂,1945年後,由外交部及台灣銀行使用,
產權屬於台灣銀行。



舊廈採用折衷主義的設計,牆柱與門窗雖然簡潔,但屋頂女兒牆及窗台有細緻的花飾,
外牆使用淺色面磚,呈現高貴優雅的特性,門窗的比例嚴謹,柱子為方形,頂樓是光復後加建。



過了博愛路,重慶南路轉角處,一棟列柱式的巍峨建築,這便是<臺灣銀行本店>

臺灣銀行始創於1897年,當時為日治初期,殖民政府為控制台灣金融與經濟而設立,
亦是後來執行南進政策的金融與投資機構。



1930 年建銀行總部於今址的西側,原為紅磚與斜頂之仿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
後來因遭白蟻侵蝕,乃於一九三八年擇今址重建,由日本建築家<西村好時>設計,大倉土木施工。

臺灣銀行在二次大戰時遭受轟炸,屋頂於戰後重修,但外觀牆體及列柱均為花崗石原物。
採用西洋古典建築元素,如台座、列柱、石彫花瓶欄杆、柱頭與女兒牆連續的飾帶,

充分表現出穩重而理性的美感。

與<臺北土地銀行>, <臺中彰化銀行>及<臺南土地銀行>等同為日治時期銀行建築的代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