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鄉三崁村所在地舊小字名為「三崁」,在磁窯南南東方約一‧五公里處。地名由來是因為
當地位於磁窯沖積扇的新舊五段地形面上。三崁即在磁窯三崁面上,分布於月眉面之北側,其銜
接處有一十公尺左右之崖地,故以「崁」為名。附近另有「崁頂」「二崁」依次排列的聚落。
根據臺灣省文獻會出版的<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的說法, 所謂的「崁」,用於指小懸崖或向外彎曲
的小峭壁,意即不論成因是斷層或因地盤隆起,凡較陡直的崖面皆稱「崁」,源於地勢外貌而命名。
三崁村內南方有磁窯堤,南隔大甲溪與清水鎮相望。
本村今有甲后路(省道132)西北往大甲、東南通后里,村內另有二崁路、三崁路(中32縣道)、
四月路(中34縣道)、外環道、等多條道路,交通可謂方便。
周邊有台糖外埔農場(即四崁農場)、以及福興宮、福慧禪寺、三崁村活動中心等生活重心。
位於三崁村的< 劉秀才故宅>,為村內相當著名的一棟三合院古蹟建築。
劉秀才者本名< 劉捷三> ,廣東省鎮平縣人,生於道光二十九年(1850) 死於昭和六年(1931)
咸豐年間隨長輩來臺定居、初期居住於苗栗縣天花湖。
由於他臂力強,又勤練武學,肯下功夫,所以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光緒十一年(1886),劉先生三十六歲,參加考試中<武秀才>以後,正式在苗栗開設武館,
教授弟子武術功夫,當時所招收的弟子中,也有五、六名考取武秀才。
光緒十四年,大科崁地區泰雅族人作亂,殺害漢人搶奪財物,又霸占田園,且聚眾反抗政府,
影響社會安定。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 聞訊大表震驚,立刻召見劉捷三,並且推薦他擔任
副統領職位,帶兵征討,前後約一年多的時間,才把亂事平定。
由於劉捷三平亂有功,在光緒十六年(1891) 欽授五品軍功一職。
因捷三之名和劉銘傳的字號省三相剋,故劉將之改名為定山, 一般稱呼其名為 <劉定山>。
此宅興築始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
劉秀才一家人也遲至大正四年(1915) 才從苗栗搬進此宅…..
這期間主要還是因為<乙未割臺> 的緣故….
光緒二十年(1895),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滿清戰敗議和,竟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人統治,消息傳出,
全省同胞一致反對和抗議。因此,公推丘逢甲先生組織義軍,領導全省同胞抵抗日軍的佔領。
劉定山愛國心切,也率領族人、義軍迎戰日軍於基隆,血戰數日之久,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
明治三十九年,劉捷三率領族人從苗栗遷居至外埔鄉三崁村,開墾田園數十甲,並且修築后里
水圳引水灌改溉,數十甲的田園都成了良田,一時傳為美談。
並鳩資興建此一大宅…..
建築格式為三合院大宅,前有半月池,後有花園。
擁有燕尾、斗拱、水車堵,兩側增建的日式外護龍是昭和十年(1936)中部大地震後,因正身及
兩側護龍有受損而增建的。
由於並未透過導覽安排, 未能進入內埕參訪, 只能在圍牆外探望….
步口廊下的精細作工應該有看頭,但隔著距離無法看得真切….
<劉秀才故宅> 所在的位置還算偏僻,旁邊並未形成聚落,是單純獨立的三合院式建築格局
若不是因為燕尾高翹, 大概不容易被路過的人所查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