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巖有<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之分,其中下泰山巖為<頂泰山巖>所分祀的。
<頂泰山巖>又名崎子腳老祖廟,因其建於泰山鄉崎子腳山腰,原名「福山巖」,咸豐年間重建時
改稱為「泰山巖」,又稱「頂廟」或「頂泰山廟」,主祀自福建安溪奉請來台的「顯應祖師」。



<頂泰山巖>為李姓族人創建,所以也是當地李氏之祖廟。
乾隆十九年(1754) 由李序彥、李序原等捐建,名叫<福山巖>。
咸豐三年(1853),漳泉械鬥,廟被焚毀。
旋由李符記邀集七股人捐資改建,更名<泰山巖>。明治三十九年重修,昭和七年(1932)年重建,
民國六十一年再重修。

現今格局多為日治時期重建之後的遺構….

頂泰山巖也是泰山得名的由來,主祀的顯應祖師<黃惠勝>,原為李氏族人先祖由福建省泉州
安溪之澎內奉迎渡臺崇祀,神靈卓著,香火鼎盛,逐漸成為當地信仰中心

正殿中龕奉祀的主神「顯應祖師其實就是清水祖師的分身之一,台灣民間通稱為「祖師公」。
據說清水祖師有七個分身,分別為三代祖師、蓬萊祖師、顯應祖師、昭應祖師、輝應祖師、
普庵祖師、落鼻祖師,其中以落鼻祖師最為有名,民間又有人稱之為黑面祖師公。


相傳顯應祖師是宋代福建省永春縣人,俗姓黃,名惠勝,從小就吃素。
在翠屏山修道,精通禪理,能夠預知禍福。某年泉州府安溪縣發生大旱災,民不聊生,鄉人
四處祭雨求雨,卻沒有任何效果。後來,祖師向上蒼禱告祈雨,才一祈禱完,便大雨滂沱。

由於解決了安溪縣大旱之苦,當地居民感念其德,在其圓寂之後,蓋了泰山寺來崇祀。
後來還因故而還被敕封為「顯應普濟大師」。


目前廟內結構木雕,係於昭和七年(1932)間大修時所留,由著名的大匠師<陳應彬>負責修建,
<陳應彬>負責大木作,<黃龜理>則負責小木作, 廟內樑柱、木雕皆為兩位大師作品,富涵傳統
藝術之美,值得仔細觀賞品味。


頂泰山巖為名匠陳應彬設計興建,屬南方式建築,構造選用大陸福杉及磚石。
建築格局為兩殿兩廊雙護室的廟宇建築,兩殿即為前殿及正殿(五門式正殿),兩廊指左右兩個
過水廊,雙護室則是指兩邊垂直於前殿及正殿的建築物。

前庭有日式石燈兩對,前殿門前建置石鼓及龍柱各一對,廟內正殿,各豎有花鳥柱及龍柱一對。
另外,兩側新建有鐘樓和鼓樓,取其暮擊鼓、晨敲鐘之意。

殿中重要的楹聯及匾額計有:


歲次己未端月穀旦
 
泰山巖       沐恩曹容敬書

乙亥季冬之月  萬古英霛  眾弟子 仝敬立

 

甲戌年秋月  昭赫濯  壯觀瞻    洪雍平敬書

三川殿內的陳應彬捐獻之石柱, 楹聯俱一時俊杰之作

泰運庇蒼生法雨千秋潤瀛島   山峰迴碧殿祥雲萬朵接蓬萊

       昭和癸酉年陽月吉旦  中和庄陳應彬敬獻  台北黃贊鈞拜撰並書


泰道微濛日見慈雲生佛座  山靈不昧時隨法雨庇人民   桃園鄭永南敬撰並書


顯千百億個化身保障民安國泰
 
應四十八願度世讚宣鹿苑魚山

    昭陽作鄂之歲一陽來復月  老嫌曹秋圃謹撰并書 

泰岳鍾靈顯著祖謨朝北闕  山峰挺秀應知師德被東瀛 李聲元拜撰并書

泰不驕顯應之餘聲赫赫  山獻秀祖師所托石嚴嚴 新竹李逸樵謹書

泰水來朝入廟顯呼老祖  山靈默護登堂應拜先師     歲貢生李種玉拜撰并書

廣濟生民仁術顯施安四境  重新廟貌慈雲應感足千秋   古潤州張書紳謹撰並書

顯性通靈淡北民生稱老祖  應時救世瀛東士庶頌良師

    從六位李讚生謹書  沐恩弟子李名墩敬獻

可見其於重建之時之參與度之高…..

左側廊下牆面鑲有<黃贊鈞>敬撰  <張如霖>拜書 的< 泰山巖重建碑記>

頂泰山巖於民國五十七年成立財團法人,民國七十四年評定為三級古蹟,並先後興建了活動中心
與公共停車場、文化交誼廳、鐘鼓樓、老人會等設施供各界使用。


右側登山步道拾級而上,中途有兩座福德宮,首先遇到旁有大樹庇蔭的「崎頭福德宮」,也稱
「下土地公」。再往上行,則是另一座紅磚的「大崎頭福德宮」,一般稱「上土地公」。
兩座土地公廟,是登山健行者最佳的中途休息站,再往上行可達南亞廠區,腳程較佳者可沿路標
通往南亞鳥園,或進入義學坑自然公園。

頂泰山巖去年才整修完成,目前煥然一新

環境清幽,建築可觀之處亦不少,

值得一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