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新埔文獻採訪錄,開拓沿革及政區之變遷> 中記載: 新埔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有廣東
陸豐人二十戶六十人開拓枋寮建莊,嗣後至乾隆四十九年漢人始漸伸展。
19世紀初期的清嘉慶年間,新埔街庄已經成為米、蔗糖、茶葉和樟腦等重要農產品的集散地,

從大陸陸豐所引進的椪柑亦從此時開始種植。19世紀中葉,新埔的商業發展到達頂峰,
著名的新埔六大商號-天順號、義利號、錦勝號、興隆號、金和號、黃元和均已成形。

光緒十五年(1889)新埔地區在行政上被劃歸為竹北二堡新埔街,當時的竹北二堡行政區範疇
包括今日的竹北、新埔、湖口、新豐、六家、竹東,然僅有新埔與竹東稱為「街」(竹東當時
稱為「樹杞林街」),其他的地區只稱作「庄」,可見新埔當年的開發繁榮。

話說離新埔街上尚有一段距離的<五分埔莊>,是早期漢人積極拓墾之地區,

在當時已是個極為居民稠密的繁盛聚落…..

離開陳氏宗祠後,繼續向西往新埔方向行進,首先又看見一棟燕尾傳統建築

停車進入巷內查看,為一三合院建築,面對著前方的稻田,門額上寫著<金鑑堂>

無疑的,這是間<張氏公廳>

相信與當地富紳<張雲龍> 家族 有關….

依據《張氏族譜》所載,張雲龍家族的來台祖<張朝欽>在雍正九 年渡臺,初居台北新莊,
後移居新竹縣新埔。以時間上推測,至新埔的時間當在乾隆初期。

張雲龍本名<張魚妹>,生於嘉慶九年(1804),卒於光緒六年(1880),其母親為道卡斯族

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捐官得貢生,生平英雄冠世、才識超群、見義勇為,

成為地方上之重要人物,為新埔張氏家廟的倡建者, 與<陳朝綱> 同為新埔五分埔富紳。


當時張雲龍所擁有的土地,除旱坑仔五分埔外,今廣和宮前,新埔分局至和平街,媽祖廟前皆其所有
可見其權勢之盛….

張雲龍有二妻,新埔巨富張桂樓,桂樽,紹松,紹文,紹武,沐忠等人皆其裔孫…

續前行,巷內有一古厝,額號渙散不清….

事後翻閱<新埔鎮志>,得知此間即為<張雲龍>原故居, 張雲龍晚年居於此, 之後轉售予徐姓人士擁有

(根據記載, 該古厝燕尾折斷, 即為標誌)

其左側有一巴洛克風格門樓,其上有泥塑<崇德家聲>字樣,此為秀才<詹文光> 故居

按: <詹文光> 五分埔人,詹崇珍(清例捐翰林待詔) 之九男,光緒二十年舉秀才,明治四十三年選為保正,
大正四年任心埔公學校漢文教師, 大正六年任林野調查委員, 大正七年授配申章….

其四兄<詹鴻光> 光緒八年秀才,明治三十年,授配紳章; 明治三十二年,任保甲局評議員

根據新竹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 記載:

新埔地區的詹姓開基祖為肇熙公派下的<春全公>,約於乾隆年間來臺,發跡地位於照鏡石門一帶



(詹文光之子詹錦川為知名畫家)

可惜除門樓外其餘已不復舊觀….

再往巷內走,可見一三合院,配有燕尾屋脊,門簷下掛有匾額,寫著<會魁>二字…..
這是間詹姓人家,匾額所記之人為光緒武進士<詹紹安>

關於<詹紹安> ,據《詹氏族譜》記載:詹紹安,字泮元,號竹軒。
咸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生於福建福州府閩清縣。年二十三歲由武生中式光緒元年乙亥恩科,
本省鄉試第五十九名舉人。應光緒丁丑科會試中式第五名貢士,保和殿磨勘覆試三等第二名
恭應殿試。欽定第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欽點御前三等侍衛,乾清門上行走,賞戴花翎。



也就是所謂的<武進士>

(該員並非五分埔出身,應為福州籍進士; 光緒年間可能曾客居此地,
至於該宅主人是不是其後人,該宅是否為進士宅第, 不足以判定….)

根據新埔鎮志記載:

五分埔另有<詹渠源> (清例貢生) 及其子 <詹際清>(文秀才),其姪<詹延堃> 武秀才一門

詹際清之子<詹金英>亦為日治時期<大新吟社>重要成員

這<詹氏公廳> 內據聞還有一塊詹崇珍<翰林待詔>匾額
因此可確認是詹崇珍居所….

宅第固然可以搭配燕尾…..(公廳理所當然可以使用)

至於秀才<詹際清> 的故居? 因為其父<詹渠源> 為前清例貢生, 應該也有燕尾

(有待查證)

在五分埔,詹姓可謂是當地望族

原來除了廣為人知的景點之外,新埔還有如此之文化聚落….

是難得的社區營造重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