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六年(1826)淡水同知李慎彝為了防番保民,於竹塹城南邊的石碎崙(新竹市柴橋)設立官隘
,又將荳仔埔隘(芎林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東三重里),以便與竹塹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防隘互
相呼應,然而官隘防衛力量仍很單薄,只有消極堵禦作用。
道光十四年(1834),同知李嗣鄴基於塹城安全與防「番」的需要,給銀一千圓,命令<姜秀鑾>
在塹南地區建隘寮十五座,僱募隘丁,分駐巡防。
道光十五年(1835),由於設隘防番,需費龐大,於是諭令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在城向各業戶
與舖戶勸捐本銀,協助防番。<林德修>隨即與姜秀鑾同立合約,由閩、粵兩籍墾戶合夥組成,
議招二十股,姜秀鑾負責在庄十股,林德修負責在城十股,合計本銀萬餘元。
其後,林德修並沒有擔任閩籍墾戶首,而是由塹城商人<周邦正>擔任,此為著名「金廣福墾戶」。
閩籍墾戶首<周邦正> 在竹塹城內,主管有關衙門公事和會計事務,並掌管戳記;
粵籍墾戶首<姜秀鑾> 則進駐墾區,擔任守隘防番和督工開墾的任務。
道光十五年(1835年),姜秀鑾趁著土著不備之際,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遷牛攜帶農具,
由樹杞林(今竹東)附近突進北埔,建立據點,然後建設新隘三十六處,配置隘丁及炮櫃。
隘線北自樹杞林南至雙溪,各隘互相聯繫,成一個大防禦線,因此又稱為<大隘>。
相對於北埔,位於其南側的平地,稱之為<南埔>
走進『南埔社區』(南埔村)仍可發現許多的「老伙房」(即三合院古厝),其中:
<錦繡堂> 莊家與<金鑑堂> 張家是座落在美麗田園間尚屬保存良好的古厝。
南埔<金鑑堂> 建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距今已逾百年年,是現屋主的祖父張萬史(光海)起造。
張光海原為芎林石壁潭人,在竹東(樹杞林)行醫,光緒年間遷至北埔行醫,買下南埔這塊田地,
建造宅屋定居做為開基祖。
而房舍是由其三子,<金剛寺> 創寺法師<妙禪法師>,地方居民稱煥元伯的<張煥元> 所設計建造,
(金剛寺即位於金鑑堂後不遠處的山腰)
(按: 金剛寺原於獅頭山,昭和十年關刀山震災中損壞,後移至南埔觀音蓮座山麓之現址)
金剛寺創寺法師妙禪法師,棋、琴、書、畫樣樣精通,金鑑堂堂號及門聯和正廳前「木本水源」
匾額 為其親筆字跡,步口廊的彩繪,泥塑及剪粘據聞也是出於妙禪法師的手筆….
興建當時延請新埔一帶匠師前來興建,共歷時三年才建成。
金鑑堂為ㄧ堂四橫格局,中軸分金線正對宅後「觀音蓮座」峰,作為「樂山」,前有峨眉溪,屋的
周圍種植竹林,屋場格局上屬於「前敞後實,環抱圍護」的風水吉地。
古厝在建材上,步口檐柱及柱基、牆腳皆石雕而成,廊道、內埕為石板舖成。
正堂門楣上的金鑑堂為陶片剪粘而成; 屋脊原為燕尾造型,也是在中部大地震後整修為現貌;
在南埔算是極其精美的三合院傳統建築….
位於金鑑堂前不遠處另有一馬背屋脊之傳統民居….<錦繡堂>
錦繡堂莊家古厝約建於光緒七年(1882),又稱為南埔莊屋 ;
莊家堂號原為<天水堂>,先人因功,蒙宋朝皇帝〈宋光宗〉封為錦繡,因之用「錦繡」為堂號。
(一般門額習慣採用錦繡家聲)
南埔莊家開基組為<莊鳳生>, 曾官例修職郎, 道光二十年曾出資加入北埔金廣福股份, 現有宅院
由<莊福全> 歷時三年而完成…據聞屋脊原亦為燕尾造型,也是在中部大地震後整修為現貌;
觀其樣貌,應於近年有所修葺,惟彩繪作品已古意盡失…
但對於莊家後代願意保存並修繕古厝的心意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而南埔的田野風光及純樸農情,正吸引人們來此偷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