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孔廟> 與忠烈祠毗鄰而建,位於雙十路與力行路的交岔口處。孔廟採仿宋朝四方形宮殿式,
正門是櫺星門,門前聳立著兩座白色牌樓,氣勢莊嚴,門後有半月形泮池,池上有座碧水橋;
沿池泮的林蔭通道,通往核心大成殿,歇山重簷屋頂莊重威嚴,斗栱樑柱飾以彩畫,頗為典雅


台中孔廟,是一座1976年完工的仿宋代宮殿式廟宇。
主祀孔子的台中孔廟,台灣中部每年舉行祭孔大典的重要場所之一。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間原有孔子廟(文昌祠?) 於犁頭店地區(今南屯區),
格局與彰化孔廟相近;日治時期被挪用為軍營,不久隨後被拆除。


光復後,台中仕紳吳鸞旂後代吳子瑜將公館(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轉售國大代表顏欽賢。
1951年台中市長楊基先計畫籌建台中孔子廟,顏將公館及土地(1500坪)廉價售于臺中市府,
作為興建孔子廟用地,後因不宜興建孔廟,由市議會審議將之公開標售。



其後(1967) 另選定台中市空軍子弟小學舊址(原台中神社)作為孔廟用地。
19729月成立興建委員會,由省政府秘書長徐鼐為主委,19746月奠基鳩工,1976年竣工。



整體建築群包括下列建築元素:力行路上的道貫古今牌坊與德侔天地牌坊、照壁、櫺星門、
泮池、觀德門、毓粹門、燎亭、瘞所、大成門、大成殿、東廡、西廡、崇聖祠等。



同時引用曲阜孔廟建築名詞與元素,例如觀德門、毓粹門,
有別於閩南式建築孔廟的儀門、禮門、義路等。



建築型式是臺灣少有的宋代型式,結構複雜多變,裝飾繁多細緻; 各殿宇彩繪也全部採用宋式
,以捲草花卉為主,用顏色的深淺來描繪造型,可說是全臺少有的建築典範。

牌坊為五開間單檐式結構。外表是仿花崗石斬石子浮彫,屋頂覆蓋 青色琉璃瓦,雄偉壯麗。
兩座柱頭凸出的牌樓,一座橫額寫「德侔天地」,一座寫「道貫古今」,表彰孔子的德行。

櫺星門是孔廟第一道大門,兩側建有「金聲」、「玉振」門各一座,其間用短牆和櫺星門
聯為一體,以華表為柱,柵籬為門,中間柱頭獅子一對,來守護神聖廟堂。

萬仞宮牆與櫺星門相對,屬北方廡殿式建築,獨立在圍牆之外。


大成門
建於前院和內庭之間,屬五開間形式,為單檐歇山頂,斗拱、樑枋上有宋式彩畫,
柱面仿花崗石斬石子。樑坊正中間有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題的「大成門」匾額。

平常只開兩旁的側門,祭典啟扉儀式時才全部開啟。
地面舖觀音山石,正面接甬道,東西分別通觀德門及毓粹
門。




大成殿是北式仿宋重檐廡殿建築,屋檐、斗拱、樑枋、 天花板皆有宋式彩畫,
柱面仿花崗石斬石子。屋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正吻因採用宋式規定的在垂脊上無走獸,
所以沒有一般閩南式孔廟的通天筒及鴟梟等裝飾。

殿內為大跨距無柱的形式。殿內正中設有神龕一座,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橫匾「明德至善」是先總統嚴家淦先生所題。

這觀德門及毓粹門的建築樣式較為特殊, 不同於台灣其他孔廟長常見者;

外觀之宏偉可比京城; 有紫禁城之氣勢…

孔廟與忠烈祠比鄰,有興趣可從遊賞中比較清式與宋式宮殿建築之差異與對比;

散步其間也能有孺慕之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