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譯為「和美線」。
此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
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和美原名「和美線」,地名起源有多種說法;
其一、本鎮古名『卡里善』,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BABUZA)語族,
意謂熱與冷交界地,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之意;
其二、因當地早期位於漳、泉分類械鬥緩衝區,地名有以「和」為「美」之寓意。
明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布屯田制,
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後來,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墾殖或自鹿港登陸,
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和美隸屬於此區),
次年朱一貴起義敗後,隨清軍而來之移民及解甲歸田之兵丁逐漸增多。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實施新制,洲、郡市、街、莊,和美線於是更名為和美庄;
昭和十八年(1943) 提升改制為和美街。
光復後初隸台中縣彰化區和美鎮。
民國三十六年八月改隸彰化縣,其區域如舊迄今未有變動。
和美的舊街區,位處以鹿和路6段、中正路、倡和路以及和平街所涵蓋的全部範圍之內,
在這個舊繁華地段,人文故事上有知名的音樂家許常惠昔日讀書的百年校園(和美國小)、舊居,
舊圓環一帶曾是江湖藝人耍把戲的地方,如今鹿和路拓寬,雖然已不見許家紅磚舊宅,但他及
其祖父前清名詩人許劍漁等文物,仍保留在和美家扶中心,等待作更多的文物展示。
產業方面,有和美鎮<洪勝和> 紡織集團舊居,目前在中正路,仍保留其昔日經營米店的舊貌,
洪家後來轉型做紡織,也算是當中的開路先鋒 …..
當年紡織極盛時,和美酒家數目全縣第一,連目前國內紡織業名人都曾在此流連,
如今酒店關門,酒客走了,但是和美的「酒家菜」小吃,也在傳統市場附近枝開葉散,
有很多燒烤、煎炸食品,就在馬路邊,仍舊受到在地老饕的青睞。
聖德堂位在和美鎮和平街十巷十號,為和美地區最早的齋堂,建於大正初年。
主奉觀音大士,從祀文、武護法、善才良女,配祀城隍爺、福德正神,屬於龍華派佛堂。
和平街旁的和美國小,是一座百年小學…..
和美國小的前身是明治三十二(1899)成立的和美線公學校,大正十年(1921)改稱和美公學校,
昭和十六年(1941)改稱為和美國民學校,校園內曾建有校內神社,
神社原位於今活動中心左側,目前仍有一對狛犬被保留下來。
而這裡正是音樂教父<許崇惠> 的母校…..
和美小鎮許多人文故事,仍可在此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