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位於富貴角岬角的東南側,是一個典型的北部濱海漁村。有老梅溪發源於竹子山
向北經老梅村入海。在老梅一帶的海岸屬於沙岸,受到東北季風和波浪的搬運及堆積作用,
在海濱的坡地上,形成海岸沙丘。

老梅並不一詞是由古時候平埔族語,「Malleymey」音譯而來,
據老梅國小校內介紹,老梅原為凱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受漢人拓墾的壓力
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即先住民部落的音譯,意即山豬的意思。



最早出現類似名字是在乾隆十年(1745) 契約書所出現的「咾覓」。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已出現「荖梅溪頭」地名; 嘉慶二年(1797) 則有老梅洋」之名;
至於「老梅社」則是在嘉慶十九年(1814)才出現在契約書中……


乾隆晚期,漳州人許成萬開闢此地,之後許氏捐獻部份土地建造三界公廟。(今凌虛宮)

日治時期,當地社庄役場,舊役場即位於老梅國小對面,今淩虛宮右側。


很多人來到老梅海岸,總是在欣賞石槽美景之後,就匆匆離去,
忽略了這個不知道存在多久的小村莊-老梅社區。

當走進來這個小漁村,將會因為其純樸而大受感動,彷彿時間在這裡流轉的特別緩慢。

這裡的巷道都不是很大,但是走在狹窄的街道裡,有種寧靜悠閒的感覺油然而生,隨意看看,
總會驚訝的發現這裡還有個洗衣服的溝渠,那裡還有一些老嫗、婦女保留著傳統的洗衣方式,
好像找回某個遺失的片段。

 




位於石門老梅社區入口附近的風箏公園,緣起於歷年來舉辦的年度大節慶-石門風箏節。
舉辦至今,每年都吸引許多國內、外的風箏好手,一同前往共襄盛舉,為當地帶來不少觀光效益。

有鑒於此,石門鄉特別設立風箏公園,希望有了風箏公園,國內、外風箏好手甚至親子、情侶,
都能隨時有適合的地方可供放風箏,享受放風箏樂趣。





在老梅的沙灘上,有另一項特殊的自然景觀-「石槽」,或稱為「潮溝」、「海蝕溝」。
起因於海岸地層上升,礁岩在長期波浪的沖刷下,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
,形成溝槽。

東北季風強勁時,海浪沖擊在成行的石槽上,激起朵朵的浪花,煞是壯觀美麗。




老梅國小校史可追溯至明治三十二(1899) 年一月,當時在石門區老梅庄創設『老梅公學校』,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在黃昏時分的老梅海灘是最美的,不妨停下腳步,

感受這份閑靜的漁村慢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