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子歷史背景說法有二,一是創建初期屬日軍之「水交社」,也就是
海軍軍官招待所或稱俱樂部。
另一則是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的單身教職員宿舍。
但目前均無史料可佐證其創建目的與功能。
後來曾經作為日僑小學,光復後納入台大財產至今,
提供校內單身教職員居住使用。
民國101年經台北市文化局審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物,
定名為台灣大學公共宿舍。
民國102年,遭大火近乎全毀,104年經廠商取得ROT案,
花費近四年半完成修復。
由於台大師生及附近居民暱稱此建物為大院子,
故完工後為延續在地情感,續以「大院子」為名,
迷國108年重啟新生,對外敞開大門。
大院子基地面積共1355.2坪,建築面積達402坪。
1931年舉行上棟式,建築群分為中央棟及南北宿舍,以兩條木作廊道聯繫。
大院子屬於大型的日式房舍,屋內配置較像紀州庵,不如典型的日式房舍,
原本的床之間、緣側已不復見,中央棟作為藝文展示場所,
宿舍則改為餐廳。
「大院子」作為藝文場所及餐廳對外營業,
是少見的森林系玻璃屋,
燈光美氣氛佳,綠意包圍的餐廳,
堪稱忙碌城市裡的一處綠洲。
中央棟建物由臺灣總督府官房會計課設計發包,
設計者為總督官房營繕課技師八板志賀助,工程承攬者為塚本與之助,
1931年3月8日舉行上梁儀式,初期可能是日本帝國海軍水交社,
即海軍軍官俱樂部。
後做為日僑小學,
1952年產權歸屬臺灣大學作為教職員宿舍。
1950年代,台大教授傳樂成曾在此撰寫《傅斯年傳》。
建築體為輕鋼架洋小屋為主,內有會客室、休閒室、餐廳等。
牆體表面粉刷採用石灰混合麻絨熟成為灰漿之工法。
建築外觀素雅,除腰壁有簡潔的溝面磚線角收邊外,幾乎無裝飾紋飾。
半圓形窗框上,與臺灣大學古建物一樣有十三溝面磚。
窗框內設置有金屬製之平衡錘以利用槓桿原理,
使上、下拉窗時可隨停留所想要位置。
戶外有兩口水井及一處防空洞。
南北側十二個住宿單元之房舍採用日式小屋結構,
除渡廊為木造外均為磚造,
展現日治中後期建築特色。
2012年11月1日,臺北市文化局審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物,
定名為「臺灣大學公共宿舍」 。
2013年2月5日清晨,作為餐廳的中央棟建物被焚毀,
約50分鐘撲滅,部分本造建材全部燒掉,僅剩牆壁,
其他教職員的單身宿舍未受波及。
力麒董事長郭淑珍斥資新臺幣8000多萬修復,
2019年10月7日重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