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
1945年所建,此區日治時期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的宿舍群,
植物濃綠青翠,充滿濃厚的文藝學術氣息。
殷海光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居來台,一方面在台北帝國大學(現台灣大學)
哲學系授課,另一方面為《自由中國》撰寫政論文章,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的精神,以文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
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
對台灣後來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此棟屋舍為一層樓之日式木造房屋,
基地呈現一三角形,與周遭其他宿舍相連。
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5月正式指定此故居為市定古蹟,
內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資產。
台灣大學近年來開放殷海光故居供學校做校外教學之用,
並於2008年11月委任財團法人紀念
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
殷福生(1919-1969),筆名殷海光。
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今屬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一傳教士家庭。
13歲時,他由伯父殷子衡(辛亥革命參與者)帶到武昌,
入武昌中學就讀。
高中時,開始迷戀於哲學。16歲時,他在《東方雜誌》發表文章。
17歲時,他翻譯《邏輯基本》;該譯著字數達40萬字,當時由正中書局出版。
1938年,在金岳霖的影響與幫助下,進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就讀,
1942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專攻西方哲學。
1945年,加入「中國青年軍」,從事於抗日戰爭;
數月後,因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而前往重慶。
日本投降後,他以筆名殷海光進入出版界。
194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並於該黨中央宣傳部任職,
後獲聘為《中央日報》主筆,並在金陵大學擔任講師,
講授「哲學與邏輯」課程。
1948年11月,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社論,
激烈批評當時中國大陸地區之門閥貴族及中國國民黨
有關國共內戰之政策。
1949年,他隨《中央日報》報社遷至臺灣,
並繼續擔任該報主筆、代總主筆,同時兼任《民族報》總主筆。
同年11月,他開始參與於由胡適、雷震、傅斯年等創辦的
《自由中國》雜誌,並任該雜誌之主要編輯。
1954年,以訪問學者名義赴哈佛大學研究講學。
1955年,返回臺灣,在國立臺灣大學繼續任教,
也為《自由中國》及香港《祖國週刊》撰寫大量政治評論文章。
當時,他堅持以思想寫作對抗有關當局之言論思想控制,
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原則,對「黨化」教育、
反攻大陸等時下議題作評論,
成為臺灣當時之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之一。
1960年,在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過程提供理論分析,
認為組黨符合當時時勢。同年,他被《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
自由主義思想之領袖。
不久,雷震事件由此爆發,《自由中國》也隨之被有關當局查禁,
大多作品隨之在臺灣地區成為禁書。
1969年9月16日因胃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