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蘭地名源自於原住民巴則海族罩蘭社「Tarien」,在清代雍正年間契字上稱為「搭連」,
巴則海語為美麗的原野之意;1836年(道光16年)刊行的彰化縣志,則稱為罩蘭;同治年間
初期的臺灣府輿圖纂要稱為「打難」。1920年(大正9年)行政區域改正時,改稱為「卓蘭」。
罩蘭庄成庄約在嘉慶至道光年間,上新莊、內灣庄成庄於道光年間,
坪林、景山、西坪則至光緒年間始成庄….
卓蘭的地勢,北高南低,因此,漢人對卓蘭的開發,是由南向北推進。
乾隆四十八年(1783),居住在東勢角(今台中縣東勢鎮)的客籍墾民,曾有人渡過大安溪,
前來開發,因受到住在山區的泰雅族原住民阻撓而中止。
到了乾隆末年,客籍墾民<江福隆>,登吊神山北望,看到大安溪北岸,平野廣鋪沃地連綿,
即向彰化知縣申請拓墾,獲准後率族人進入平原區開墾。
此為拓墾之濫觴。
因為當初來此地開墾的人大多是中國廣東一帶的客家人,
所以現在到卓蘭,聽到的語言大部分是客家話,而卓蘭也保有了相當多的客家庄特色,
走訪卓蘭,首先不能錯過的便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峨崙廟。
廟位於卓蘭鎮街上,創建於1823年,祀奉的主神為三山國王,是卓蘭地區最古老的廟宇。
迄至昭和初年,因卓蘭地區人口增加甚多,廟堂顯得狹小,善男信女進廟進香或年節神誕
祭典均感擁擠,於是眾議集資增建中宮大殿、東、西配祀文武聖神。
現貌為此次擴築之格局….
老莊是最早開發的地區,新榮相對於老莊則較晚,中街位處卓蘭商業地帶,
新厝則是這區最新發展的地方。
商圈以餐飲業為大宗,當地特色的小吃如鴨肉、三角湯圓等,每到用餐時段人潮絡繹不絕。
復興路、民族路、民生路週邊是當地的傳統市場,
除有沿街道而設的攤販外,還包括了一處公有零售市場。
口福鵝肉店位於卓蘭市區,街角店面看起來並不算氣派,但可看出這是一家老字號。
三代相傳已有六十年歷史的口福鵝肉店,沿襲古法堅持以柴燒烹調出具有特殊風味的
土鵝及各種客家風味料理,就是讓卓蘭在地鄉親最喜愛的味道,
可說是當地平日不可少的家常飲食….
口耳相傳之下,就連外地來的遊客,都知道要來這裡一嚐美味!
位於對街角的日治街屋–智和醫院,
則是卓蘭街景中的代表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