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舊名「新南港」,境內南港村為早期「笨港」地區的一部份,現稱「舊南港」。
新港早期為原住民平埔族的活動場域,明天啟元年(1621) ,海盜顏思齊率部眾登陸笨港,
建立「笨港十寨」,引進漳泉移民入墾,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重要港口。

清乾隆十五年(1750),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將笨港分為「笨港北街」(笨北港)
及「笨港南街」(笨南港)兩部份;

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發生漳泉械鬥,笨北港泉州人攻打笨南港,加上接下來的林爽文
事件及笨港溪水氾濫,使笨南港漳州人遷至東南方「麻園寮」重建聚落,稱之為「新南港
,繼承了昔日笨港的歷史文化,也成為今日新港發展的起源,

至清末易名…「新港」。



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總督府以台灣全島有多處「新港」的地名,加上新港遠離
河港位置,遂易「新港」為「新巷」,設「新巷庄」,劃歸台南州嘉義郡管理。
 

光復後,改為臺南縣新港鄉; 民國39年(1950) 改為嘉義縣新港鄉至今。





舊街中的北港戲院

新港舊街以奉天宮為中心….

奉天宮所供奉的媽祖,係自湄洲祖廟恭請聖像,隨船護佑來台,
由於是供奉於船上,故又稱為「船頭媽」。

隨著漳州人退居麻園寮,其原本奉祀的媽祖神像也跟著進駐新街市內。

嘉慶十六年(1811)由<王得祿>倡建媽祖廟,目前三川殿牆面保有一塊當年的建廟碑文。

嘉慶二十年(1815)王得祿敬獻「聖慈母德」匾,嘉慶二十三年(1818)完成媽祖廟的遷建。

明治三十九年(1906)嘉義發生地震,奉天宮建築受損,地方士紳<林維朝>發起重建,
當時聘請新莊吳海桐匠師主持,自明治四十年(1907)興工,大正六年(1917)始全部完工。

當時的奉天宮三川殿已具備了七開間的建築規模。




廟前的中山路多數街屋已改建,難以查覺舊街的樣貌;

反倒是廟前的新民街,以及廟後的宮後街還偶爾可見昔日街屋及曲徑巷弄…..



因地而命名的名產「新港飴」,一直以來均和奉天宮的盛名等齊;
幾家老店不約兒同聚集在廟的周遭。



新港飴創始時原名「老鼠仔糖」,又名「雙仁潤」,
係清光緒十七年間(1891),民雄庄江厝店小販盧欺頭所創,

其作法係將已潮濕溶化的土豆糖,放入剛煮好的麥芽糖內,花生仁與麥芽糖混勻後,
再分開後做成頭小尾尖的小塊,由於形如小耗子狀,乃稱之為老鼠糖。

後來因覺名字不雅而易名為雙仁潤

盧先生之後遷居新港,在媽祖廟東邊搭建一間木屋,掛出金長利的招牌,
並將雙仁潤改稱「新港飴」,也因此成為新港飴的創始者。


笨港餅是文定用的傳統大餅,即所謂的龍鳳餅,或稱八仙餅,在中山路上眾多商家中,
則以傳了三代的天觀珍餅鋪口碑最佳。
 

香脆可口的花果酥,係由老字號金贊成花生店所研發,是以餅乾裹上麥芽糖膏,再沾上
花生粉或花生粒,餅乾的爽口伴著濃濃的花生香,令人愛不釋口,除了花生外,還有海苔
、芝麻、杏仁等口味;此外,其鹽酥花生亦是其極受歡迎的招牌。

三官老即是指麻米老美香珍為專制三官老的老餅鋪,口感紮實,綿密而不膩,
在當地頗有名氣…..




其他如生炒鴨肉羹更為新港十分聞名的小吃,
每過中午,位於香客大樓樓下的小店面總是高朋滿座,

廟街的角落裡總蘊藏一些美味的小吃及甜點;

當然還有那濃濃的舊街風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