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位於彰化縣西南隅,東為竹塘,西濱台灣海峽,南隔濁水溪與雲林縣相望,北鄰芳苑與二林。
大城鄉名起於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由福建泉州人來此開墾,居民大多信奉王爺與保生大帝。
傳說有一名叫「魏大城」者首先遷入本地,故以人名為地名。另一說為往昔移民墾殖於此,聚集成大集村。
因治安不良,築土成壘,以防盜匪,故得此名。到了道光年間,則以吳、王二姓所形成之村莊,所以今
永和村有兩處聚落名為「吳厝寮」「王厝寮」。
光緒初年,本鄉隸屬深耕堡。大正九年(1920) 設立大城庄,為今日該鄉之前身。
大城咸安宮的歷史溯自清康熙五年(1666) …..
先民吳氏由福建泉郡同邑攜眷渡台開拓,因當時斯地一片荒野、瘟疫叢生,致居民不得安居。
吳氏鑒及此狀於康熙五年專程回福建泉郡同邑白礁鄉積善里祖廟,恭奉廣受人民信仰尊敬,
有神醫之稱之「保生大帝」神尊來大城厝庄奉祀,供民眾崇拜、安撫民心;果然神威顯靈,瘟疫
惡疾遂定,當時庄民以新建簡陋土角廟安座供民膜拜。
道光元年(1821)開設市街之同時,始建廟宇,當時廟宇規模狹小,至昭和三年(1928)始由
信士吳萬益任董事,連絡地方仕紳,募集村民共商改築,並於同年冬月李興工重建,所需石材、
福杉等建材均由大陸運台,歷時二年餘。
昭和五年(1930)仲秋竣工,民國四十九年及六十一年雖有修葺廟宇內部彩繪及柱樑﹔
但現有廟貌多為昭和五年改築時之樣貌。
拜殿為三間四架檁之捲棚頂,正殿為三間前四後七架檁,拜殿與正殿為同一屋頂,屋頂形式為
硬山燕尾頂,正脊上裝飾寶塔及雙龍剪黏,垂脊裝飾各式人物故事剪黏,屋瓦為傳統仰合瓦。
三川殿內為第五架檁處立有兩根圓形木梭柱、柱基為圓形石珠,石珠表面雕刻槍戢罄書卷等吉祥物,
前簷牆附壁柱間為抬樑疊斗式木構架,大通與支柱相接處立有雕刻精細之鳳凰雀替。
無疑又是整個廟宇之中最為精彩的呈現…..
殿內另保有吳望蘇、羅秀惠、施梅樵等人的楹柱作品。
正殿供奉保生大帝,附祀張府天師、池府千歲,後殿為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魁星爺、
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民國98年9月30日舉行入安座儀式。
咸安宮的主體建築仍保存昭和五年(1930)重修時的建築風貌,
民國97年4月11日登錄為歷史建築。
廟前的大街即是大城庄的舊街 ,
保留了一些街屋建築 ,
以及古色古香的古厝遺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