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鄉位在彰化縣之中心,居鹿港溪上游段,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

昔日稱為「大埔心」(另有「小埔心」在今之埤頭鄉合興村),大正九年(1920) 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

「坡心」,民國34年底,再正名為今日之「埔心」。


埔心的開發比附近鄉鎮稍晚,先人們蓽路藍縷,入墾之時這一帶都是荒蕪之地。

居民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只不過經歷時間的推移,被周圍的福佬人同化,變成所謂的福佬客。

彰化平原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在西元1696年施琅死後才大量自鹿港登陸上岸。


甫到之初,近海港口以及易開墾的平原早就被泉州人所佔,而漳州人也隨後據有社頭、田中、

二水等八卦山邊的平原,客家人只好選擇其他為人所棄的荒地,這些地方大致分佈在員林以南、

濁水溪以北。由於客家人先天的勤奮,雖處於惡劣的環境,也一一將荒地開墾為農田家室。

康熙末年時已建立了許多街庄,「埔心」就是其中一個聚落。


當時入墾「埔心」的張姓、黃姓兩大客族,

分屬於廣東饒平(潮州府)及福建詔安(漳州府)。

張氏古厝位於芎蕉村,是一個典型的閩南式傳統建築。

張家祖先歷代務農,近期則有經營碾米廠及律師等行業。

張氏家族是由員林火燒庄遷移芎蕉村的田尾寮。

當地的第二大姓張姓,可分為馬崗派及坑邊派,多來自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之馬崗鄉與坑邊鄉,

主要分佈於東五保之瓦北、瓦中、瓦南、經口、太平、義民及東門村一帶,最早墾居地為

瓦瑤厝庄(今瓦北、瓦中、瓦南),堂號為「清河堂」。

其他散居的張姓, 亦不出於這些衍派……


張氏古厝的院落是張賢啟先生的祖父張血,依照觀音菩薩及彰化媽祖指示建築完成,

對張氏家族來說,是歷代祖先心血的凝聚。

最讓張氏家族津津樂道的是,據說其18世祖張羅漢在村中王爺廟出詩,說是已經當了霞海城隍,

因此,在前院建造了一座「保安營」,衛護著全家族人。

因為張家祖先沒有當官封爵,因此古厝雖然佔地廣大,卻沒有豪華氣派的亭臺樓閣,

也沒有飛簷翹脊的屋宇,是一座造型樸實傳統建築物,

代表著張家祖先們在此開墾,堅毅不拔、刻苦耐勞的精神。

廳內彩繪匠師的名號「何昌禮」也是比較陌生的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