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東靠杭州市區,餘三面環山,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繞湖一周近15公里。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

「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

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與南京玄武湖、嘉興南湖並稱「江南三大名湖」。

西湖最早稱武林水。《漢書•地理志》:

「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最早出現「西湖」一詞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兩首詩中。

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




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

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

雷峰塔和白塔,一時之間有佛國之稱。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

元祐五年(1090),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 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

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





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

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

十景是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麯院風荷、花港觀魚、

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




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

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誌。

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柳浪聞鶯,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 ,佔地約二十一公頃。



前身是南宋禦花園聚景園,其範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涌金門下,東倚城垣,

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小瀛洲等。



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

在此欣賞三面雲山和一湖秀水,別具特色…..





隔著湖水可以遠眺對面山巒上的雷峰塔 ;

雷峰塔原名皇(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頂上,

為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建。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的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

後遇火只留下了磚體塔身。



由於傳說雷峰塔的塔磚可以用來驅病強身或安胎,長期有人挖取磚塊。

1924年,幾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負,突然全部崩塌。



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舊雷峰塔的原址之上,

舊塔座部分成為遺址的展示廳,有許多的文獻供人參觀。



至於白蛇傳的淒美傳說 ,

就當作是民間故事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