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的地名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乃出自平埔族之譯音。

另謂此處地勢低窪,筏子溪在此處畫出一個大圓弧注入旱溪,形成一「凹入」處,「烏日」即其諧音。

個人覺得湖日村的湖日兩字台語發音相近 , 應該有所關連 ; 地名的由來應該跟此有關……


台語中常稱呼較低窪的地區為湖 , 這種說法又跟前述第二中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

清康熙末年,初有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人入墾,後有平和縣人楊舜之續墾,至乾隆年間已大規模之開墾。

光緒元年,今大里、太平之全部及烏日之九張犁、五張犁、阿密哩、頭前厝、羅竹湳等地

脫離貓霧東堡,自成一堡。

日治時期初期,烏日區分屬台中廳的大肚下堡(今烏日、湖日、三和里)、揀東下堡(學田里)、

藍興堡(九德、仁德、前竹、五光、光明里)以及貓羅堡(東園、溪壩、螺潭、北里、南里、溪尾里)。

大正九年(1920) 台灣實施五州三廳後,改為台中州大屯郡烏日庄,設「烏日庄役場」於今湖日里,

轄區設十五保,後因庄役場不敷使用乃遷至烏日里三民街126號今址。



這座磚牆鋼骨水泥建造的新庄役場,於昭和七年(1932)落成啟用。

廳舍雖是鋼骨水泥磚牆建造,在外觀和建築語彙的使用上,呈現一派明顯現代主義取向,

藉由外觀流暢的線條與比例恰當的幾何圖案的修飾,凸顯昭和年間建物的簡潔風格。



建物入口處最上端有修飾成呈弧形階梯狀的山牆,入口兩側均有逐漸往上凸出的階梯狀裝飾;

兩側均有突出的雨庇也採取同樣的手法;上緣有一條往兩側延伸的水平飾帶,飾帶上每隔

一小段距離,便有一與飾帶垂直的尖長五邊形,尖頭朝下。



其後因為鄉公所編制擴大,該廳舍已經不敷使用,到了民國66年於該廳舍附近,新建鄉公所

辦公大樓,於67年完工啟用。

而該廳舍則成為鄉民代表會,及戶政事務所的辦公處所。

庄役場旁的「烏日警察官吏派出所」,是日治時期的警察辦公廳舍,

兩棟建物屬同一時期,見證烏日發展歷史中的官廳舍街區特色。

內部日式建築構造保存完整,與鄰近之烏日庄役場屬同時期建物,

共同見證烏日地區發展歷史中的官廳舍街區特色,深具歷史文化價值…..

此建築之後又由臺中市警察局偵查隊所繼續使用…..

民國93 年被市府公告為「歷史建築」,民國99 年12 月縣市合併後已轉交文化局管理。


烏日三民街是當地主要的傳統市場街道,從烏日車站通往三民街上,仍保有多棟日治時期的建物,

而街上開業超過半世紀的老店亦隨處可見,

為了保留三民老街特色,市府未來預定在此成立烏日文化館,

讓這一些古蹟能夠再度活化。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