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田村位在烏日最北邊,根據相關的資料指出:學田村在清代稱做「學田庄」,因為這個村

居民多係由清代福建州平和縣遷來,其中並以陳姓居多。據說當時陳姓長老為普及子弟教育,乃捐

田或捐錢購田成為「施田」,並且將放租所收租金做為貧寒子弟就學或就試川資,

所以這些田地也被稱之為「學田」。


墓主人陳錫纘號庭玉 , 為清庠生 ; 此人正是烏日聚奎居起造人陳紹宗之父親 ….



烏日三級古蹟聚奎居為當地望族陳家為彰顯自家興旺,於大正九年(1920) 興建落成,係由日治

時期商紳陳紹宗所興建。



話說陳家第17世的陳庭玉(1866-1901 ) 因膝下無兒,為了香火傳承先後過繼了三位陳姓別宗之子為螟蛉,

以其長幼順序分別陳紹宗、陳聰敏、陳紹裘。另包含由其弟陳錫奎過繼之「過房子」陳茂松。

共計有四位養子 ; 正在墓碑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



聚奎居擁有中西合璧的外觀,在閩南三合院的型式上蓋上雙層巴洛克洋樓,正身為兩層

水泥洋樓,山頭花紋彩飾,寫著堂號「穎川」,中式紅磚牆搭配巴洛克建築的迴廊、圓柱與

泥塑雕刻,極具人文特色。




洋樓也曾為詩人陳若時(即紹裘)之故居…..

「風水論」在聚奎居內處處可見,然而卻還是不敵世事的變遷,

受到國民政府力推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影響,陳家的田園遭到放領,

曾經富甲一方的家族就此沒落,氣派的洋樓最終也落入長工後代之手。




陳若時致力於於傳統詩的創作,筆名暘谷,是日治時期中州詩社的著名詩人。

從小就非常聰敏好學,勤習漢學,當時學田村有很多俗稱漢學仔的私塾教授漢文,陳若時

就是附近一帶有名的老師。



繼梨江吟社,在台中第一街蘊釀而生的詩社是「中州吟社」,

該詩社創於大正十二年(1923),在詩人陳若時帶動之下,宣揚固有文化,鼓吹傳統詩詞之美。

陳家墓園位於學田山上公墓區一隅 , 依據慣例規則 ,這片坡地昔日應為陳家之土地 ;

日治時期配合將周邊之土地一併捐作公墓用地 ,

先人之墳才得以保留在原處 ?


在北側更高的山坡上似乎另有一處古墓的蹤跡 ;

略作探視卻發現無徑可尋……

溯風野草 , 嘆不得飛越 ;

也許, 清明過後會比較容易造訪些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