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標為清末及日治時期南屯區這一帶的富戶旺族 ; 於清朝時期已擁有良田120甲 。
據說於大正五年(1916)出殯隊伍所走過之土地 ,皆是賴家之地……
南屯早期原名貓霧拺,為巴布薩平埔族聚落,其聚落舊址位於今南屯街區西南的春社里。
清治時期,由於貓霧拺居民無力繳交番餉,當時福建副將兼定海總兵張國因曾來台擔任過北路營參將,
看上南屯一帶的肥沃平野,遂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以代繳賦稅為條件,向居民取得土地開墾權,
開墾包括南屯街區一帶的荒野,是今南屯街區墾闢的開始,
其後並由台灣總兵藍廷珍續墾,南屯街區逐漸繁榮。
道光年間原地主貓霧拺社遷至埔里,加上現街區位於半線(今彰化市)到葫蘆墩(今豐原)路途之中點,
使該地區漸成為南屯一帶的中心,因當時此地原有許多製造農具的打鐵店,其中又以犁頭最為出名,
因而地名遂改為犁頭店,稱為犁頭店街。
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劃改制,本區改為南屯庄,1947年併入臺中市改為南屯區迄今。
賴清標據說是南屯開發者張國之部屬 …..
台中地區的賴姓人口,大致可分為心田、葛竹、庵後(安厚)三大派等,
其中又以心田房系人數最多,分布地區以北屯及北區為主。
康熙末年,有平和縣人賴天、賴帝、賴日明、賴福富等入墾於此。
乾隆年間,復有賴雲從、賴玩生、賴利生、賴振淵、賴寬等人,自祖籍地平和縣心田鄉赤嶺
來台中開墾,並將開發土地以五分比率分為兩庄,即今之三分埔、二分埔。
其中賴雲從(十五世)自祖籍地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渡台,在三十張犁(今北屯)一帶從事墾荒,
至乾隆五十年前後,已獲得館業戶之「秦登鑑」土地份額之業權,後從事開發三分埔、二分埔等地。
賴氏生有五子,世稱為「心田五美」,現有五美堂祖厝於松竹路。
至十七世賴日貴時,由於經營有方,家聲日隆,遂援例捐貢生,成為當時台中大戶之一。
(例授 承德郎 顯考清標賴府君之佳城)
南屯田心仔賴家的發展則由十一世的賴晚郎自福建省平和縣遷居來台後開啟;
犁頭店的興盛帶動了「田心仔」的掘起,「田心仔」為田心社區之舊地名,
清康熙年間賴姓大戶移墾到此地,而在田園中央建起大厝,故稱「田心仔」,沿用至今。
瑞濟堂古厝由十六世的賴枝海興建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
賴清標則是日治時期南屯地區賴姓中的代表人物 ……
今協和里十一鄰,建有賴公厝,堂號「蓮峰堂」,清嘉慶十八年創建,民國六十一年重建後改稱
「臺灣賴姓大宗祠」 ,居民多姓賴,故稱之為賴厝底。
位於南屯區南屯路二段的田心福德廟,
一百多年前由地方仕紳賴清標獻地,於清光緒 十七 年( 1891 )改建成小型祠。
復興宮位於春社里永春路45號 , 根據其重修銘文記載:
一百多年前,賴清標居處樓閣的北邊,有一棵楓樹經常放光,居民祈求後,病者痊癒、商者殷盛,
有求必應,於是居民於拿棵楓樹雕成「楓府千歲」,進而建廟奉祀。
位於犁頭店的萬和宮奉祀湄洲天上聖母(俗稱媽祖),一般尊稱「老大媽」。
相傳聖母神像,係張國於清康熙廿三年(西元1684年),由聖地湄洲,恭請護船來台,墾拓南屯。
「老大媽」安置南屯,起初僅建小祠祭祀,各方信眾祈禱膜拜,經常顯見聖蹟,地方倡議建廟,
由居住南屯一帶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大姓氏集資擴建,
雍正四年(1726)九月廿日,大廟建竣,定名為萬和宮。
萬和文化大樓的五樓為麻芛文化館— 這是台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
在館內可以看到南屯區的歷史軌跡;
以及南屯在地人田心仔大戶賴清標 後代保存祖傳雜貨店「隆源號」之店章、鴉片絲盒與銅幣錢盒
等物品,極其珍貴…..
隱身於永春南路巷弄盡頭的賴清標墓被訂為市定歷史建築 ,
型制完整值得妥善與予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