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的山佳小鎮舊名「山仔腳 」,背倚群山 ,面朝溪流,對於時常搭乘火車或居住於樹林 、

鶯歌一帶的人都不陌生,但卻鮮少人知道這涵洞後的小社區 ,過去曾是 知名 的礦產小鎮。



民國四十八年封坑的蓋淡坑,與樹林 、 土城一代的大量煤礦 ,同屬於海山煤 礦的一脈。

早年礦產十分豐富,全盛時期曾經高達千名礦工在 山佳小村工作。

其中 ,山佳地區蓋淡坑的礦產 ,更是早在清朝就備受重視,日治時期更是受到日人喜愛。

在高度發展重工業的備戰時期,日本人設置了現今被設定為市定古蹟的山佳車站……



臺灣北部煤田分基隆、臺北、竹、竹南、苗栗五個煤區,其中臺北煤區又分南港、景美、石碇、

清水坑、山仔腳、三峽-大溪六個煤田,而山仔腳煤田為六煤田中唯一位於大漢溪左岸的煤田,

該煤田核心於山仔腳東北方,緜延八公里,在日治明治三十七年(1904)測製的《臺灣堡圖》上,

車站西北方已繪有「太高坑」的礦坑,可見其採煤年代甚早,


在採煤鼎盛時期山佳車站煤年運出量曾高達二萬五千公噸之多。

清代時即有安溪人吳夢花於其地開墾,屬海山堡山仔腳庄,

「山仔腳」即因其地緊鄰龜崙嶺山麓而得名,日治大正九年(1920)時改為「山子腳」,




光復後改稱「山佳」,然而無論其地名如何更迭,當地人仍以閩南語「山仔腳」稱之。

臺灣鐵路最早由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開始建造由臺北至新竹間的鐵道,

但由於清代的路線規劃、設計不良,臺北至桃園間的鐵道行經龜崙嶺山區,不僅坡度大,

且多彎道,導致行車速度緩慢,運輸效能不彰,



因而在日治之後,日人便針對此一問題,而有改線之舉,

原本自臺北跨越淡水河,經新莊到桃園的路線廢除,改由經艋舺跨越新店溪,

經板橋、樹林、鶯歌至桃園,山佳車站即是於此一鐵道改良計劃中所設立的新車站。



山佳車站自日治明治三十六年(1903)開始營運,最初稱之為「山仔腳停車場」,

大正九年(1920)改名「山子腳驛」,至民國五十一年(1962)改名「山佳車站」至今。

興建於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901)的山佳車站,曾於日治昭和三年(1928)重修,


重修後的二代站房,構造採磚造牆身、洋式木屋架、鋼筋混凝土(R.C.)楣樑、屋面覆「安全瓦」,

為總督府鐵道部營繕部門首批以磚、R.C.、木構造混用的站房,

為加強磚造、R.C.構造逐漸取代木、磚造站房的開端。

樹林山佳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極具發展潛力,

山佳地區整體規劃將以百年歷史市定古蹟山佳火車站為核心;結合古蹟、站前綠帶與山佳街,

整體規劃為地景文化公園,


同時增設自行車道與遊客活動空間,預訂105年底工程完工。

地景文化公園將整合山佳舊火車站、站前廣場、台鐵退縮綠帶、山佳街整體規劃,

營造具文化特質、可休憩、活動之場所,並以鐵道為規劃元素,塑造鐵道迷攝影空間。


自行車道計畫將與大漢溪既有車道整體規劃,

並將結合鹿角溪整治工程規劃為綠色網路,以綠色交通串聯山佳地區遊憩景點,

以復甦山佳百年車站榮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