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內灣老街,當年為進出盛產林木及礦產的尖石山區的最主要道路,然而隨著林業及礦業
的產業沒落,內灣盛況吵雜歸於沒落,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商圈再造之後,展現全新風貌,搭配三大支線之一
的內灣線的優勢,開始改善商業經營環境。
內灣老街總長約有200公尺,街道兩旁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
其中包括野薑花粽、紫玉菜包、客家擂茶、牛浣水、過鍋米粉……等客家美食。
內灣老街多數店家,只在假日開門。開店時間為上午九時三十分至晚間九時三十分,供應餐飲及客家擂茶、點心,
店家還不定時推出地方傳統手工藝活動。
內灣老街以客家族群的聚落近年來以懷舊的老街情懷包含了內灣戲院以及內灣吊橋等等成為新竹的觀光旅遊景點,
內灣老街除了傳統街屋建築外,
還有那漫畫家劉興欽筆下親切大嬸婆與阿三哥、淘氣機器人等,在街道的兩旁觀歡迎著遊客的到來;
內灣老街的野薑花肉粽、紫玉菜包、客家擂茶、擂茶冰沙、客家麻糬等挑逗著您的味蕾,
歡迎遊客來品嘗……
內灣戲院是於民國三十九年在主人楊盛泉的籌畫下落成啟用,是一間深具歷史意義的日式建築物。
主人因一方面經營山場,一方面經營製腦,故十分懂得山林粗重勞動工人的休閒需要,因此才在當時僅一千餘人
的小村落營造名聞遐邇的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的前身為楊家主人經營的山場之「料坪」(即:停放林木材料的場所),而其早期以前料坪旁邊的
三角折坡上還有「火鋸寮」(為新竹最早的火力鋸木廠),今仍可見其殘存的紅磚牆基。
內灣戲院是由當時的竹東水泥名匠范進發所營建,建築主柱以清水紅磚砌作後再以砂漿粉光,
屋架則採用日式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屋身則以當時極具奢侈的建材「板財」構成牆、屋頂版及門窗、
欄杆及室內傢俱…等。
屋頂在覆蓋衵式文化黑瓦,整體外觀又以二樓木造閣樓最具迷人,
戲院內部為因應多功能使用狀況,舞台也設計得特別深,也因此為後來演出歌舞表演而名噪一時。
內灣因當時林木業發達,因此由台灣省林務局在此設立「內灣檢查站」,以就近管制內灣地區的林木採伐事宜。
站內亦有國外引進欲推廣之樹種如:柚木、脂胭木等之試種植物,後因伐木產業為煤礦產業的興起所取代後,
該站的業務執行也告中斷,至今徒留遺蹟讓遊客去憑思。
內灣天主堂,原稱「聖母升天堂」,相傳是西元」1895年由雷德文神父開教,
而以范賓神父時期,在高危險性的煤礦開採工作下,因內灣人需要各種不同的信仰慰藉,
內灣天主堂成為當時內灣人的重要精神寄託。
內灣老街內的廣濟宮、火車站、派出所、北角吊橋等
均是充滿懷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