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溝庄位於布袋鎮北區,轄區內包括東安、中安、西安三里,

其中東安里包括東勢頭;中安里包括頂厝、中厝客人庄、鹽仔地、

金京林;西安里包括廈厝、西勢。

過溝聚落之形成,應當述及二百多年前,李福、李備、李虎三兄弟

自泉州府同安縣來臺奮發前程,其中李福住過溝、李備住臺南縣後壁鄉菁寮、

李虎住雲林縣口湖鄉宜梧。

初期李福常住菁寮、經常往返過溝掌潭、白水湖之間,

購買海鮮魚貨擔到菁寮販售,再自菁寮購買山產售於掌潭。

當時過溝仍是一片曠野及魚塭,未有村庄住戶,

朋友規勸李福應於過溝尋覓適當地點築厝安居,如此可減輕往返勞累,

李福認為言之有理,遂於今中安里中厝以草茸茅竹為廬定居,參與

墾耕拓展農業,不久墾民漸多,人煙繁盛,逐漸結成村莊。

既成村莊就應取名,商議之下,以掌潭來此墾耕,

必須渡筏經過庄西溝渠,故取名為「過溝」。

過溝所過之溝乃一大河溝、此河溝據地方耆老所言,

清朝時約有四十餘公尺寬闊,可謂又寬又深,每當海水漲潮時

外海航行之帆船可運送貨物經此溝至走賊宅販售,當時掌潭人氏

欲往過溝須以竹筏渡之。

又此溝原名溪仔底溝,別稱鯤水,土名溪仔底,

即今日過溝橋至建安橋下通海之溝渠。

今日所見該河溝寬度深不若以往,一因河溝淤積,

一因人為開發墾耕,致使原大河溝部分河床轉農田或魚塭,

而形成今日所見中型排水溝之面貌。

早期布袋與大陸廈門有貨運的通航,商旅往返極盛一時,

當時曾有「小上海」美譽。

包括五金行、棉被店、銀樓、木材行、油行、農藥行等店鋪的興起,

讓「大路店」進入繁榮全盛時期。

布袋大路店實際上沒有確切的範圍,通常是指縣道172和161公路交會

十字路口周邊,現在還留有些街屋聚落,窺視當年繁華。

在此菱形地帶,沿路兩旁商家與在地的居民,

在光復初期曾締造出景山區空前繁榮的商業景象。

無以為名,當時就稱「大路店」。

大路店昔日興盛不在話下,

大路店東起前東港大排,西至米粉間,全長約三百公尺,

為本鎮景山區之精華區,各行各業店家甚多,

大路店路南大寮庄雜貨店、五金行、藥房、應有盡有,

且設有一零售巿場,曾經出現黑松、新安樂、嘻美三間酒家;

一間永樂戲院;一間茶室;一間金貓旅社。

山牆上有著曾姓標示的街屋,位於過溝得三叉路口,

隱約的清安西藥房字樣仍可辦別,

也算是大路店老街上

僅存少數街屋之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