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菲律賓歸國華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1839-1911),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
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總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現存大小房間近四百間,大部分均坐北朝南,以穿斗式
木結構建築為主,硬山頂、燕尾脊、紅牆紅瓦,極富閩南民居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福建省南安市橋鎮漳里村。
村內有清代民居20座,以光緒年間(1875-1908)的15座最有特色。
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左右為卷棚式廂屋。
宅院占地350-1850平方米不等,有序地分布在東西200、南北100米的民方形地塊中。
清咸豐四年(1854)蔡資深隨父到菲律賓經商,後成為著名僑商,遂在村中購地建房蓋祠。
1996年9月2日,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群佈局作五行排列,每行多則四座,少則兩座,每座三進,有護厝或東西廂房。
每座間距進深六米,鋪砌石埕相連,各座都雕樑畫棟,磚石浮雕飾牆,鐫花鳥於窗櫺,書字畫於門牆廳壁。
字體有篆隸行楷,畫有山水花鳥,浮雕有人物故事,門窗形狀多樣;
匾額有書、卷、扇、菱各式;窗櫺作梅、蘭、瓶、竹諸狀;書畫施色有墨、彩、金、素等,
建築用地二十餘畝,大小房間近四百間,光緒三十二年(1906)竣工,歷時五十一年。
此建築群除一座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坍塌外,
余尚基本保留完整。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不僅單體設計和施工為閩南之上乘,更為其宏大規模?閩南所僅見。
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就高超的建築藝術,極富有歷史文化內涵;
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
是研究近代中國特別是福建沿海中外建築藝術交流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樸,
而東北角最後一座附建的書軒,梳妝閣,為二層小樓,憑欄遠眺,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
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
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同時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規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涵,
從而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閩南建築博物館……
在山牆、門框、檐口、梁架、廊壁、隔扇、窗欞、欄杆、柱礎、地袱等,到處飾有以人物故事、祥禽瑞獸、
山水花樹、水浪奇石等題材的木雕、石雕、磚雕和灰塑、陶塑,構思巧妙,工藝精湛;
四處牆壁、門堵上的繪畫,工筆、寫意、水墨,爭奇鬥豔,情趣盎然;
隨處可見的題辭,篆、隸、行、楷、草,一應俱全,從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到舉人,不乏名家手筆。
東石是晉江南部一個臨海的村莊,有得天獨厚的避風海港可通外洋。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海,原來在泉州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為了生計,紛紛尋找偏僻的港口出海,
於是東石、安海私商活動特別興盛。
洪武年間,陸續有數名蔡姓自泉州遷居東石,世代以海為田,航運為業,逐漸蕃衍成為大族。
晉江蔡氏總屬“濟陽”衍派,而有“莆陽”、“青陽”支派之分。
莆陽派以唐末自河南固始遷居仙遊赤湖蕉溪的蔡用元為一世祖。
用元五傳至蔡襄(1012—1067),字君謨,曆官至端明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與范仲淹、歐陽修宣導“慶曆新政”,
革除舊弊,修明政治。蔡襄在福州、泉州任地方官時,興學校,除弊俗,修水利,築橋樑,得民愛戴,為北宋名臣,
卒諡忠惠。故莆陽蔡氏引之為榮,以忠惠傳芳作為燈號。
東石大姓蔡氏就屬於莆陽衍派。
東埕蔡氏開祖九翁公, 北宋政和五年間 (1115) 進士, 卜居竺世菴東面平坦地帶, 故稱東埕。
曾在古橋植桑、養蠶、染織、開墟市。村之東有亭, 因稱之為錦亭….…
這也說明了蔡氏古民居門額上
錦亭衍派、錦陽傳芳、莆陽世冑以及龍鱗衍派等等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