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隔海與金門島咫尺相望,廈門市就在它的西南40公里處,
是個攝東海之雄威,占水陸之優勢的僑鄉重鎮。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這里屯過兵,至今還留下水師寨、銃城樓、海上視師、國姓井等許多遺跡,
鄭成功墓也在附近的覆船山下。
石井港在縣城南四十公里處,宋代為海防要地,明代海上民間貿易漸次興起,至天啟年間(1621-1627)成為
海上武裝商運集團首領鄭芝龍的重要基地。
清初又是鄭成功抗清水師的主要營地之一。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下令遷界,石井港因之蕭條;
至康熙二十三年(1984)開海禁後才重新複甦……
設在鄭氏祠堂裡的鄭成功紀念館,陳列著鄭成功的頭發、玉帶、蟒袍花繡、鞋面、手書真跡
和當年將士們用過的刀、槍、劍、矛、火藥瓶、土炮彈、養馬槽等珍貴文物,
以及大量的圖片文字資料。經常有人前來參觀,緬懷英雄的光輝業績。
當年隨鄭成功東征的義軍,有不少是石井人。后來鄭成功和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塽,又從家鄉南安石井
及閩南的泉州、漳州一帶,招納貧苦百姓到台灣墾荒屯田、發展工商。
當時去台灣的人多數留下定居,繁衍后代。
至今在台南、彰化、鹿港等地的許多鄭氏大門前懸挂的宮燈,還書寫著石井字樣,
一些村庄仍沿用石井鄉的井江、院里、溪東、安園等村名。
現在在石井,從山上的台灣相思樹,到一些家庭用台灣楠木制成的床,也處處記留著台灣的痕跡。
廈門、泉州兩地部分歷史專家經過調查考証,專訪多方面有關人士及查閱有關史實和多種族譜,
通過反復辯析討論,認為石井草埔屬鄭成功家族故居,是鄭成功祖父鄭士表所建,
也是鄭芝龍及叔父輩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宅。
石井鎮是鄭成功的故鄉,又是操練水師的基地,這裡處處留下鄭成功的印記。
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延平郡王祠」就在石井東南側的山清水秀的鰲峰山麓。
台灣所有尊奉鄭成功的廟宇及各地鄭氏宗親會,都視這個「延平郡王祠」為鄭氏祖祠發源地。
郡王祠座南朝北,枕鰲山面向石井江。
鄭成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
22歲起任南明隆武帝後營中軍都督,南明永歷皇帝封延平王,明唐王於1645在福州稱帝後賜國姓朱並改名成功。
1646年舉旗抗清 封延平郡王,永曆15年(1661)督師東渡驅遂荷蘭人收復台灣。
1662年病死於台南。葬於台南,時年39歲。
後於清康熙38年(1699)遷葬回水頭鎮覆船山祖墳,
隨同父親鄭芝龍,母親翁氏,七世祖鄭樂齊及夫人董氏,兒子鄭經與兒媳等同塋。
延平王祠早年叫作石井鄭氏大宗祠,明朝末年就開始有這個宗祠,
清兵入關時,把鄭成功、鄭氏包括這些建築物:故居、祠堂以及他的親戚都是抄家滅族,所以這個祠堂也被毀滅。
後來是清康熙皇帝批復鄭成功遷葬水頭覆船山,還批建修復這個祠堂,
這個就是到清康熙38年(1699)才重新修復,作為紀念鄭成功的宗祠,因此就將這個祠堂改為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1699年修建後,1927年修復一次,到1987年又重修。
修復後的延平郡王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與台南各地的郡王祠建築結構相似,富有閩南特色。
宗祠內的橫樑上挂有康熙皇帝欽賜的三塊匾額,分別書有「三世爵王」、「忠臣」、「孝子」,
以及康熙皇帝詔賜鄭成功遷葬時所撰聯一對。
祠堂的正中雕塑著一尊鄭成功的神像。
延平郡王祠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井鄭姓分幾個房頭,總的是一世鄭隱席來石井定居時傳到三世又分西亭、碼頭下、東角,
其中西亭這一房是住在石井近海的西面,鄭成功是西亭這房的人,這個宗祠是鄭成功家族的,所以與鄭成功關係最密切。
經過修繕這裡已是很完整的西亭宗祠,恢復了過去的樣貌。
在石井還有一座頗為壯觀的鄭成功紀念館,它位於鰲山上,是一座三進宮殿式建築,
佔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2790平方米。
該館依山傍海,恢弘雄偉;林蔭掩映,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宜人。
紀念館左側還建有鄭成功碑林,其碑廊佔地2000多平方米。
整個紀念館區有6萬多平方米。
據說館內陳列著不少珍貴文物…….
因為時間不夠未能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