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林姓是莆田九牧林林披長子林葦的後代,宋代時有林氏開拓烈嶼下林,
《浯烈林氏宗譜》言:「勉公乃龍田派也,勤公字言周,乃浯烈派,勵公,乃塔頭派也。」
烈嶼下林的林姓開基祖,因時局的動蕩不安,自同安馬坪遷居浯島,
《林氏族譜》記載:「二世祖寵渥字君錫,宋時我公為湖廣永州府彬州桂陽縣令,時值宋理宗寶祐五年,
歲次丁巳(1257)蒙古入寇圍襄陽,宋祚將移疆域,日蹙一時,食錄者皆避位遠引,公乃與父徙居浯烈,
蓋時城邑郊原多蠢動之怨,而濱海長城猶獲安堵之樂也。」
烈嶼林姓開基雙口一世祖林茂忠,則是林勤的曾孫,
說明係下林分支而來開基西倉口的一世祖。
話說 九牧二房藻公,傳至閩林十九世祖翹公、徙泉州馬平,至廿五世祖勤公之子寵渥公字君錫,
赴湖廣永州府桂陽縣上任,斯有丁巳之亂,元兵入關、宋帝南逃,君錫公渡來浯島烈山(今金門烈嶼)
生一女再生五子,女住頂林,斯時元兵南下。官裔難存,遁入內地,
長子隆仁公,由閩轉粵。據聞住廣東香山田頭縣,部分返鄉。
次子隆勳公入漳,明太祖復國返下林祖居。三子隆謨公,入泉明太平回鄉居下林。
四子隆道公,入泉同,明太平返鄉,徙居西村、西村口(今西口村西方、雙口)始祖。
五子隆德公,入泉回轉漳南溪霞林村開族。
所以說西方聚落內的林姓是以林隆道為始祖……..
相傳東林林氏初抵烈嶼時,先至白鶴山(砲靶山)下之射厝沙一帶(今烈嶼民眾公墓前左方)墾荒立村,
稍來再遷至東林現址。
早先時期,西宅林氏已遷抵斯地定居,是於東林林氏與西宅林氏比鄰相處,
後經雙方長老協議,西宅林氏位居西方是為西宅,而東林林氏位於東方是謂東林,
此乃東林村名之由來。
西方聚落內共有三處歷史建築,分別是林氏六路大厝、方宅,及林天來洋樓,
這三處歷史建築恰好代表金門近代建築的三種類型,有機會造訪的朋友們,不妨細細品嚐。
林天來洋樓,建於1921年,由林天來先生出洋汶萊致富僑匯回鄉興建而成,
形制上為五腳基洋樓前加左右攑頭,正門入口上方有洗石子西式勳章捲草山牆,
在傳統聚落內顯得氣派而搶眼。
「林天來洋樓」建於1921年,由林天來出洋汶萊經商致富後僑匯興建,
形制為五腳氣洋樓前加左右雙櫸頭,將內部圍護為一寬廣而安全的內埕(天井)。
牆體結構以磚、石砌為主,空間與裝飾左右對稱配置,入口正面山牆有洗石子的西式勳章卷草泥塑,
左右牆堵上有十字星紋飾,十分醒目。
洋樓腰堵採長條花崗石平砌,牆堵則以斗子砌,硬山擱棅式屋構。
石砌門樘與窗樘,入口門口均可見金門民居傳統的「腰門」。
左右櫸頭設磚坪,與二樓左右次間磚砌拱門,形成「回」平台空間,
洋樓二樓採拱廊柱式,拱廊陽台以瓶身欄飾,磚坪與三樓簷牆則使用水泥預鑄古錢紋花砌欄飾,
屋頂山牆上圓形砌窗以精美石雕窗櫺,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建築外,現任屋主為烈嶼赫赫有名的寺廟彩繪匠師─林天助。
林天助,人稱「天助師」,
烈嶼跟金門許多地區廟宇彩繪皆出自其手,
位於西方聚落外的北方王,即由「天助師」重塑彩繪。
此尊北方王,為鎮風將軍爺,黑面,手持金鞭,
為烈嶼地區著名的鎮風避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