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泉州就是一個遍地綠樹繁花環繞的城市,
很多詩人描述當年綠化和美化的美妙景象。
比如唐五代有一個地方官叫留從效,他做清源郡的節度使時,下令泉州環城遍植刺桐樹。
在泉州城的周邊,刺桐樹就成為城墻的標誌,所以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到了歐洲、中東、非洲等地,
那裏的人説到泉州就説刺桐,是以刺桐樹命名的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的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公園、文化廣場設施建設,過去只有一個公園,
現在泉州已有東湖公園、刺桐公園、西湖公園、江濱公園、石筍公園、森林公園、釋雅山公園等20多個公園、廣場,
成為市民和遊客觀賞遊覽休閒娛樂的場所。
釋雅山位於昔日泉州城東門一帶……..
釋雅山公園位于温陵路原泉州農校舊址,它本是歷史上施琅將軍的故居及四季園林中的秋、冬二園(又统稱為東園),
現則被改造分为桂蕊飘香、金秋菊韵、懷古情思、梅林疏、踏径尋幽等六大意境区。
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曾在名城泉州擇地選址,
以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黄花酒,冬吟白雪詩的诗文意境,精心营造了春夏秋冬四季私家園林。
施氏造園之始,皆起用本地工匠,借以江南園林营造技法,堆山叠石,園区曲径盤坡,拾级可達,
鑿池理水,亭台楼榭依丘臨水,并依季節時令精選花草樹木分區栽植,遂使花木扶疏,满園生機。
在20世纪30年代始,秋冬二园,被作为泉州農業學校校園,延用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随着泉州農校的搬遷,這裡多年来環境乏人整修與管理…….
之後才被闢為釋雅山公園。
施琅故居位於泉州市鯉城區釋雅山南麓,是施琅在康熙年間在泉州城內的宅第,佔地面積850平方米。
可惜現在呈現一片殘破的景象。
施琅 (1621-1696)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因家貧,幼時棄學習武,崇禎年間剿捕泉州山寂有功,明廷特授遊擊將軍,
永曆時,鄭成功據守廈門,施琅至廈門協助抗清,後因故叛鄭降清獲重用,薦授副總兵後,晉任同安總兵。
1662年為福建水師提督,1667年施琅視赴京師面陳攻取台灣之計。
1683年之日施琅奉命率領二萬多名清兵。三百餘艘戰船,攻進澎湖,東寧王國將領戰死四十一名,一五五投降,
戰艦一百多艘沈沒,士兵四千八百人投降,七月十九日施琅派人到東寧出示軍民髮及各項投降清單,八月十三施琅率軍
進入台灣,十八日鄭克塽率領已經 髮的東寧王國文武百官投降。
因征台有功,施琅被清廷封為「靖海候」,並准許在澎湖大山嶼媽宮城內及台南城內樣仔林街建生祠,
稱為「施將軍祠」,並賜以在台灣廣大的勳業地稱為「施侯租田園」、「施侯大租」的收納統歸清朝在台衛門代行,
並保送至北京而轉交施琅世襲業主。
1696年三月施琅因病而亡。
清廷佔有台灣後廷議大多傾向「棄台」,獨有靖海侯施琅力排眾議力陳留台的重要性,堅持保有台灣,
並呈「恭陳台灣棄留論說」,給康熙皇帝剖析棄留利害得失。
由於施琅的力陳,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
對台灣而言,是個很重要的涉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