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477.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距離聚寶街不遠的青龍巷,更呈現出一派比聚寶街還要濃厚的市井氣息。

青龍巷因青龍宮得名,自北向南延伸到優美的南環城河,在宋代就已經初具規模,自古繁華富庶。

相傳這裏是外國商人兌換貨幣的重要場所,也是商賈聚居之地,後長期經營典當業,稱得上是古城最早的金融街。

DSC05458.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青龍巷與聚寶街,不僅是泉州城南街道的代表,更是整個海絲文化在泉州濃縮的精華。

作為曾經繁華的對外通商貿易港口,泉州在宋元時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人居住,而招待這些外國友人的驛站就位於城南。

DSC05463.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驛站史稱來遠驛,位於現在的南門聚寶街車橋頭附近,於北宋政和五年(1115)設置,用來接待外國官員、貢使。

來遠驛站總共存在了三百多年時間,一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提舉市舶司移置福州才廢除。

DSC05464.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如今的聚寶街一帶除了青龍巷還保留了部分民國時期建筑群,古代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遺址幾乎沒有留存,

原本熱鬧的街巷成了一片居民生活區,見証這座城市繁華的驛站聚集地 …….

車橋頭前是一條臭水溝,曾經用於記載歷史的石刻碑也被忽略。

DSC05467.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走在鯉城區臨江街道隘南社區的小街巷,感受最深的就是這裡的寧靜安逸,以及滿目古香古色帶來的時光錯覺。

隘南社區,位於大隘門的南面,曰隘南,故取此名。

DSC05472.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青龍巷5號的李妙森荷蘭式番仔樓保存良好。

大門兩側有紅磚拼起來的對聯——青峰紫氣,龍垵流芳。

古厝用四根支撐房屋的柱子來當做排水溝,構思巧妙。

71歲的李天賜是如今的房子主人,據說這裡曾是電影《潘玉良》拍攝取景處之一。

DSC05468.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DSC05469.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精緻的紅色外牆磚雕和天花板倒蓮花雕飾、獨特的西式窗櫺使得這些民居別具特色。

在隘南,既有這些典型的清代閩南傳統院落式民居,

也有上世紀初東南亞歸國華僑興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樓。

DSC05470.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李妙森故居位于青龍巷的龍頭地段,傳统的磚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磚,

西式建築的柱子配上閩南建築的外墙,屋内有四根起支撑作用的柱子,則同時兼有排水功能,

不能不讓人嘆服古人之巧妙構思。

DSC05466.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最有特色,要屬那些進口瓷磚上印着印度教色彩的“象頭人身”圖案,至今鲜艷如新。

这是印度神教中的象頭神。

据了解, 印度教是世界七大宗教之一,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前后。

元朝時印度教随着海上交通的频繁傳來泉州。

DSC05477.JPG - 泉州  青龍巷名人故居

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築能够得到進一步保護,

也是泉州多元文化并存的見證之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