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區作為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及首都核心區,
源自清代臺北建城而興起,後歷經日治時期現代化風潮,
大規模建設都市政策,並在國府時期以其為中心點,向外
涵蓋到艋舺北部(今日萬壽、福星二里)和三板橋(華山地區),
加上始於日治時期金融業的發展、臺北車站及周邊多條公車路線行經,
搭配中華商場和城中市場周邊商家,
而成為大臺北重要中心商業區。
區域內有多個中央行政機關座落於此,
並以總統府為中心,劃定博愛特區,訂定許多管制措施。
「台灣總督府廳舍」(今總統府)建於1912年至1919年,
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北興建的官署建築。此建築為歐洲歷史
主義(Historicism)下的新文藝復興風格,造型與結構強烈
受到歐洲十九世紀歷史主義風格與功能的影響。
總督府廳舍位於台北舊城內,座西向東,整座建築是由四條長形長翼圍繞,
組成封閉式的矩形結構體,這組矩形建築整體,中央貫穿主軸中翼,將矩形
建築圍成兩個中庭,建築物正面主樓中央,有一高達六十公尺的樓塔,
與當時當地其他建築比較,是最高與顯著的建築。
台灣總督府首要功能是行政機構,但同時也代表殖民統治者的執政權威,
尤其建築師嘗試利用西式造型來表現建築物的現代化與高效率外,也同時
借用東方建築空間佈置上的中軸理念來突顯執政者的權威形象。
正面設計有西式建築市政廳的面貌與外表,是地方政府規格,
但內部空間以中央縱軸線的組成,卻是帝國模式、全國中央級的規格。
主要建築師為森山松之助與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巧妙地把高塔與
穹窿同時設計在一個建築體內,雖然高塔與穹窿、地方與中央是兩種
相對立的造型與象徵,但總督府卻同時擁有高塔與穹窿,
是地方,也是中央,更具皇族氣派。
總督府中央縱軸線上的曲錐穹窿雖然不如其它歐洲穹窿高大,
且隱藏在正面樓塔之後,從整棟建築外表看並不非常顯眼,
但卻是放在整座建築的中心位置,穹窿下敞廳是整座建築
最華麗氣派的部位,
以中國建築中軸線分析,它正符合東方尊卑倫理觀念,
越在中央越顯建築體地位尊貴,曲錐穹窿因在高塔與四翼之後,
所以也有東方宮殿隱密、幽靜深遠與深不可測的肅穆。
所以正面外表看是講究行政效率、辦公實用的市政廳官署建築,
內在卻隱藏著具有帝國宮殿氣派中央級的穹頂。
長野宇平治則開創倒「日」字形平面結構在亞洲的使用先例,
1936年東京國會議事堂直接仿自台灣總督府,也沿用了此倒「日」的
平面設計,藉助森山松之助的巧妙修正,使總督府同時具備地方政府
與帝王宮殿的雙重性格與特徵。
在兩位優秀建築師的精心創作下,
台灣總督府成為當代稀少的建築融合體,
把當時藝術、文化、政治的衝突,恰當的化解開來,
且把地方精神與中央精神融為一體,
反應了整個台日接觸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