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雅稱螺城、螺陽,是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
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東北部介於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台灣海峽。
轄境東北連泉州灣,西接洛江區,北鄰泉港區,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相望。
惠安一地漢時屬會稽。唐屬武榮州,開元八年(720)屬晉江縣。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析晉江縣東鄉十六裏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意。
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于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
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又稱螺陽。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
從北宋皇佑四年至嘉佑四年,前後歷時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
由當時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
《泉州府志》中有云,萬安橋未建,舊設海渡渡人,每歲遇颶風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無算,
因名渡口為萬安渡以禱之,故原名萬安橋。
橋的南端目前設萬安村,屬泉州市洛江區 ;
橋的北端則是洛陽村,該地已轄屬惠安縣境內……….
走進洛陽的三里古街,只見街巷宛然,騎樓宛然,
甚至連寺廟裡飄散出的香火氣息,都是如此地親切……
甘露井、進士第、張氏厝、暗廳房、大夫第、藏海石、昭惠廟等,
遥遠的歷史與切近的市井就融合在這樣的老街之上。
廟額昭惠廟三字,為清光绪年間、福建末代狀元吴鲁所题。
另據《昭惠廟》簡介:該廟初名镇海庵,北宋皇佑五年(1053),泉郡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洛陽橋時,
擴庵為會所(相當于今之造橋指揮部),并迎南安九日山海神祀于此,
海神即永春樂山(今屬南安)白鬚公通遠王,為泉州第一代海神。
政和四年(1114),賜匾额昭惠廟,至南宋理宗年間,廟神封福佑帝君。
目前廟内除了供奉着海神帝與嬤祖外,還供奉的此一地方神祇,即白鬚王。
按 : 李元溥,四川嘉州樂山人氏,唐天寶年間進士,官至雲南團練副使,
因避安史之亂,棄官到永春樂山歸隐,後成神明白鬚公。
洛陽張氏大夫第位于洛陽橋東北側,係洛陽翀霄張氏八世祖斐齋公肇建;
該地附近據说原有七塊巨石,號稱七星坠墬地,今餘其一靈應石于其宅第之内;
大夫第祀廳上高挂着明府、文魁、優元、拔元等語科舉功名有關的牌匾。
洛陽翀霄張氏的一世祖應科公,號西橋,生于明朝天啟年間,敕赠承德郎。
應科公避亂于崇禎末年,為苟安計,先從泉州遷入惠西大壩内;
戰亂過後,再遷至洛陽橋頭定居,繁衍至今。
據《重修翀霄張氏家廟記》所载,洛陽翀霄張氏始祖西橋公于明末自泉州郡西遷居洛陽橋北,
卜宅棋盤埕,是處巨石環抱,昔稱七星墬地,江山靈秀……。
據介绍,張氏八世祖斐齋公生于清嘉慶辛酉年(1801),卒于咸豐壬戌(1862),
舉人出身,例授修職郎,敕赠文林郎,對地方貢献颇豐。
斐齋公有五個兒子:宗韓、宗澍、宗儀、宗瀛、宗浩。
其中宗儀一生辛勤儉樸,努力創業經商,在世時主持了大夫第的杉行、船運業、太和春行
(包括藥行、典當行、百貨商行)等生意,
是建立大夫第家業的核心人物。
眼前這一棟雕梁畫棟、流光溢彩的大宅第— 張氏大夫第(又名下張大厝)屋前有大石埕,
帶埕墙,埕墙高達2米。石埕東西内側豎有木质旗杆两根,旗杆石夹板两对,旗杆高達16米。
遠遠望去,整個宅第如同平地而起的一座古堡,
雄渾而略帶一點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