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歷史上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古代海絲之路的起點。
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260)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歷代人文薈萃,英才輩出。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
南朝梁天監間(502- 519)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
唐久視元年(700)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
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東安縣,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更名為晉安縣,屬晉安郡。南朝梁更名為梁安縣。
天監年間,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下領三縣:
晉安、蘭水(今莆田)、龍溪(今漳州北部),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
隋開皇九年(589)改郡為縣,轄地包括今莆田、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
唐武德五年(622)置豐州。貞觀元年(公元627)豐州併入泉州(州治今福州)。
貞觀九年(635)再次並豐州入泉州(今福州)。嗣聖元年(684)分出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
南安縣城豐州為武榮州治(故南安又別稱武榮)。
久視元年(700)遷治今泉州,豐州仍為南安縣治。
如今的豐州則是南安縣轄下的一個鎮 ………
豐州,為閩南發祥之古地也。
前瞰晉水,清源紫帽屏列;後枕葵山,九日蓮花諸峰翊戴。
漫漫歷史行進中,
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之說。
舊時的豐州古城四周城牆環繞,分設四個古城門:
北面的拱華門、南面的武榮門、西面的豐樂門和東面的富春門。
古城內分布有諸多具有較高文史研究價值的祖祠、廟宇等古建築,
其中,有元代始建的黃氏家廟、南宋時期的帝君宮、北宋的南邑城隍廟,以及豐州書院、長壽宮、
柯氏祖祠、長壽宮、上帝公宮、陳氏祖祠、化候宮。
穿梭在豐州古城,還能看見許多古香古色的小街巷。
鼓樓西路正是其中頗有看頭的………..
豐州古鎮始於三國,歷經1700多年朝代更迭,現存的古城實為明清遺構,
城雖已殘破,城垣已不存在,但城體形制還在。
城中的主幹街衢也大多尚存,依舊保持著街坊式的傳統格局。
除民國和建國初年拓寬的南門街外,其餘主要街巷尺度基本保持原有特徵。
燕山境路南段、中巷路、井頭巷、鼓樓西路、東門巷和南北向富春境路、橋頭路、
燕山路、燕山境路、東環路、縣后街、西門街、井源巷、十字街和東西向富春境路等,
共同串聯起古城一帶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
在靠近古時城門富春門的南邑城隍廟,廟中供奉的神像悉如舊制,
精雕細琢,栩栩如生。
武榮慈濟宮是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
「保生大帝」原名吳夲,又稱「吳真人」、「吳真君」、「大道真君」,
閩台民間一般稱為「大道公」。
廟前有一甘泉橋碑記,
巷弄內則有一口甘棠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