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是個保存完整日治建築及文化的城市,
走過五十年的風華,這些建築不僅見證了歷史,
加上數代常民生活經驗的累積,
豐富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何謂歷史街區? 城市歷史街區是指「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之
街道或結合歷史、文化,並有保存再生價值之建築群所形成之環境」。

這些歷史街區所營造出特有的場所感,
是構成城市魅力的重要部分,蘊含著豐富城市發展的經驗和記憶,
與城市發展的形象和功能連結成整體而密不可分。
歷史街區並不強調任單一建築物的特色,
而是環境的整體感和區域性。

府城歷史街區於106年(2017年)3月公告,
目前第一階段範圍北至成功路、公園南路;東以北門路為界;
南經樹林街、府前路、及友愛街;西臨運河及民權路三段,
為歷史資源較集中的地區。

置於第二階段則考慮擴大歷史街區,
以全面包含清代城牆的範圍。
為了進一步保存府城歷史風貌,將府城歷史街區範圍擴大至竹溪、
成功大學周邊與臺南運河周邊之緩衝區草案正在研擬中。

府城的城市紋理以清代的巷弄,舊河道,
和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為基礎;加上公告的古蹟及歷史建築、
其他重要景觀及設施、特色商店、以及特殊的廟宇交陪活動,
構成了府城特殊的城市空間。

府城歷史街區內的特色歷史老屋
共計1235個建物單元。
歷史街區獨特的品質著實地構成了其
內在的美學價值。

侯雨利先生(1900-1989),是台灣的布商及企業家,

以台南紡織出資者聞名。為南台灣商業界「台南幫」的大老,

曾是台南的首富,與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齊名,

有「南侯北王」之稱。

侯雨利先生14歲便到十叔侯基先生的新復發布莊擔任學徒,

出師後與同是學徒的堂兄侯調先生及侯排先生合創新復成。

1927年進行分家後,侯雨利先生

自行開設了「新復興布行」。

由於擁有商業頭腦且擅於經營,候雨利先生快速地累積財富,

1931年看到有一間尋求轉讓的現代化紡織廠,便抓緊機會買下來,

將其改為「新復興紡織廠」,自行生產布料,

日漸擴大事業的版圖。

1955年與台南幫成員吳三連、吳修齊及高清愿等人共同集資,

成立台南紡織,其中一半以上資本就來自於侯雨利家族。

新復興紡織廠可說是台南紡織發展的起源……

昭和六年(1931),臺南一名蔡姓商人在媽祖樓(臺南市忠孝街)

附近經營的織布廠經營不善,尋求轉讓。

當時「新復興」布行已紮穩基礎,侯雨利遂趁機購買該廠,

改為「新復興」紡織廠,自行生產布料。

1935年前後,為拓展商機,侯雨利曾往香港、廈門

一帶從事布疋貿易,由於不諳商情,導致賠累甚巨,

除布行及布廠設備保留外,資金幾乎虧空。

直到不久日中戰爭爆發後,侯雨利的事業才絕處逢生。

在日中戰爭爆發後,布莊生意受到戰爭影響,

日本內地物資管制,黑市盛行,侯雨利趁機東渡大阪,

至日本購買受管制的物資,在台日間進行貿易。

同時以其獲利,前後一年獲利極豐。

侯雨利自日本全身而退後,在臺南購置倒閉的布莊以及

多筆土地,於市區西區濱海及北門、七股等地或購或租魚塭,

以企業化經營魚塭使收益高於土地收租。

國府領台後,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一般有耕地三甲以上須釋出,

但魚塭地不在此限。日後魚塭地多成市地重劃區(如舊臺南市西區),

價值不斐。

1945年,新復興紡織廠隨即復工,

在物資缺乏下成為侯雨利的「金雞母」,

侯雨利並把握此時機潛心研究,

不斷設計改良花色與品質,使產品附加價值提高。

民國三十五年(1946),侯雨利買下臺北市迪化街一段67號房子

作為新復興布廠的臺北聯絡處,並從事放貸取息。

1955年與台南幫成員吳三連、吳修齊及高清愿等人共同集資,

成立台南紡織,其中一半以上資本來自侯雨利家族。

日後侯雨利再進行過多項企業投資,

如統一企業、太子建設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