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閩、粵移民才開始進入牛罵頭屯墾。
漢人入墾後,雍正9年(1731),牛罵社改名為感恩社,清代官防進駐,並於今日的營盤巷設汛塘,
雍正11年(1733)清水開鑿五福圳,使牛罵頭內的用水不致於匱乏。
到了清乾隆29年(1746)牛罵頭的街肆就已形成,
當時係以觀音廟的所在地大街路為發展起點,漸漸向外發展。
日治時期,地方仕紳因感牛罵頭之名不雅,加上於鰲峰山發現「埤仔口泉」,
湧出清涼沁脾的泉水,終年不涸,在經由先賢楊肇嘉的堅持,而於大正九年(1920) 改名為清水,
其以水清之質,勵子孫之行,並敦其品。
當時隸屬於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楊肇嘉擔任第一任官派街長。
光復後沿襲至今,稱「清水鎮」。
不過至今,清水人總喜歡延用「牛罵頭」的稱呼。
往昔的清水憑藉五汊港暢通的河運,拜靠海貿易之賜,產生不少大富人家,
如蔡源順,蔡泉成,及楊同興等商號,造就鎮區繁榮盛景。
極盛時期的蔡源順商號不僅擁有清水主要街道—大街路的大片土地,
其貿易版圖更擴及大陸沿海、南洋等地,繁榮富裕可見一般……
今日走訪清水,仍可見這些商家所建造的許多格局優美的傳統宅院,
見證這一段繁榮歷史。
在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之前,清水的政商中心集中於大街路一帶,
早期的大街路相當繁華,如帽席檢查所、郵便局、電火局、自來水廠、消費市場、輕便車站等,
著名的杏花天酒家、朝鮮樓亦座落於此,另有本島人旅館、山本旅館可供外地人住宿,
由此可窺見當時大街路的榮景……..
迄今仍矗立在清水光復街新生巷口的建築物,
可說是日治時期留存至今,清水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豪宅建築—李氏洋樓。
有關此宅的論述極為貧乏,
只見山牆上有勤垣兩字,不知其來由;網路上亦無相關資訊。
話說清水最大的氏族主要為蔡姓跟楊姓,
李姓並不在其中。
根據清水鎮志資料顯示,清水地區李姓聚集之地其實是在高美一帶。
在土虱甕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就有李螺、李火焰等人。
只是不知道是否與此有關 ?